8月26日,跨国药企优时比(UCB)宣布一项资产剥离交易,将其在中国大陆的神经系统成熟产品(开浦兰、维派特、优普洛)与抗过敏产品(仙特明、优泽)出售给两家投资公司——康桥资本与阿布扎比主权投资机构穆巴达拉,交易金额为6.8亿美元(约48.4亿人民币)。
2023年,以上五款成熟产品在中国的总销售额达1.31亿欧元(约10.4亿人民币)。不止于此,优时比此次出售的,还包括位于珠海的生产基地。
剥离之后,优时比在华上市的主要产品仅剩下一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培塞利珠单抗注射液(希敏佳)。不过,优时比意在转型,而非退出——在新闻稿中,依然强调将继续在中国深化创新、拓展合作。
这已经是月内第二起跨国药企处理在华资产事件。8月1日,协和麒麟(Kyowa Kirin)宣布将中国大陆业务整体出售给中国创新药企维健医药。更早一些,去年底山德士宣布将中国业务100%股份出售给总部位于南非的跨国药企爱施健(Aspen)。
优时比诞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于1928年成立、1996年进入中国。是什么让这家腰部跨国药企,在华经营近30年后,选择转身?跨国药企处理在华资产的节奏正在加快,还会有下一个吗?
01、集采之后的“滑铁卢”
集采是跨国药企成熟产品近年来最大的命途变量。面对集采,优时比进展的并不顺利。
抗癫痫药物曾是优时比的辉煌领域。2020年,旗下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浓溶液(开浦兰)被纳入第三批集采药物品种。初次参与,优时比拿出了降价诚意,以75%的降幅、每瓶85元的价格组内第三名中标。
不过,2022年8月,因发现部分批次产品标示的有效期与注册批准的有效期不一致,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暂停进口、销售和使用优时比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浓溶液的公告。
紧接着,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浓溶液的集采中标资格被取消,由其他中选企业替补供应。一直到今年8月19日,国家药监局才发布公告恢复该产品的中国销售。
该事件对于中国区业绩的拖累,或许加码了优时比剥离交易的决心。
对于此次资产剥离交易,优时比全球首席执行官江睿甫Jean-Christophe Tellier表示:“此次交易将使公司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创新和合作,确保其战略目标与中国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保持一致。”
他同时透露:“近期,优时比正积极筹备在中国市场推出一系列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及罕见病领域的创新药物。”
作为这次跨国药企剥离资产的主要买家之一,穆巴达拉被称为“中国最有钱的中东好哥们”。2024年,穆巴达拉在中国的投资活动非常活跃。它的中国投资团队领投了京东实业和海森生物等公司,投资额度达到了6亿美元。而与红杉资本、康桥资本和泛大西洋投资合作共同领投跨境电商SHEIN的融资更是高达20亿美元。有公开资料显示,中东资金特别关注前沿科技、生物医药和新消费等领域。眼下,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正在加速布局,直投中国市场,填补了国内投资市场对长线大额资金需求的巨大缺口。
当然,业界普遍认为另外一位买家才是真正的攒局者——康桥资本。2024年7月,康桥资本的创始人兼CEO傅唯接任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天境生物的董事长职务,备受关注。当然不只天境生物,信达生物、云顶新耀、贝瑞和康等诸多知名创新药企,背后都有其身影闪烁。
据悉,该交易尚需达成若干交割条件,包括必要的反垄断审查及其他惯例条件,预计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不会对优时比全球2024年的财务预期产生影响。
02、向创新产品转型
优时比的新产品已经陆续走在路上了。
2022年4月,初次来到中国工作、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法国人莫安岑“空降”优时比中国,出任在中国市场首次设置的“总裁”一职。
2022年11月,优时比首次亮相进博会,展示了多款在研的里程碑式药物,亮剑加码创新药的决心。
2023年3月,优时比对中国区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将优时比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所有业务线向莫安岑汇报,就一些特别行动中国与全球最高决策层加强直接沟通,不再沿用全球按照业务条线进行划分的组织结构。
同年10月底,优时比自研新药罗泽利昔珠单抗(rozanolixizumab)注射液上市申请获CDE受理,用于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此前6月,该产品已获FDA批准用于治疗乙酰胆碱受体(AChR)或抗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阳性gMG成人患者。
11月,担任优时比中国总裁19个月的莫安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优时比在中国运营27年后,不会再走老路了。“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新路,用创新‘武装’的新路”。
今年7月,优时比自研的生物制剂比奇珠单抗(倍捷乐)获得NMPA批准上市,适用于治疗常规治疗疗效不佳或不耐受的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放射学阳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成人患者。这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白介素 -17A/F(IL-17A/F)双靶点生物制剂。
与成熟药品不同的是,创新药比拼的是速度和定力。随着众多药企的转型加码,许多创新领域正在迅速“红海化”,优时比能否在这场突围战之中最终脱颖,有待持续观察。
03、不同的选择
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之下,跨国药企全力押注创新产品的同时,“花式”处理成熟产品的并不在少数。
一些跨国药企趋向采纳“外包”策略——将集采产品及成熟产品转变为“轻资产”,企业本身全力投入于本土化创新研发。比如辉瑞中国将旗下疫苗沛儿13代理给上药科园;GSK将其疱疹疫苗授予智飞生物独家经销;赛诺菲与上药达成战略合作……对应产品销售团队也屡屡传出裁员消息。
大企业有大企业的做法,而对于一些中型体量、产品有限的腰部跨国药企来说,就需要在更加逼仄的空间中做出选择。本月初,协和麒麟(Kyowa Kirin)宣布将中国大陆业务整体出售给中国创新药企维健医药。2023年其财报显示,用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格拉诺赛特(Gran)因带量采购受到影响,收入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优时比全球也存在增长压力。2023年,优时比营收51.82亿美元,同比-4.87%。净利润更是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下滑。根据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PharmExec)发布的2024年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2023年,优时比从上年的第31位跌至34位。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市场,选择退出或出售业务,一定是多方权衡利弊的结果。无关对错,皆是商业的抉择。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caijing/5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