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伟:期待今后的东亚研究,也能够“一镞破三关”

2024年11月30日,深圳大学“东亚汉籍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以下为致辞全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主持人左江教授要我在这个开幕式上致辞,大概因为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另一个是深圳大学东亚汉籍研究所名誉所长。这很自然地让我想起,前面一个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后面一个是去年成立的,两者相距23年。无论中外的文化传统中,数字都是能体现神秘文化的一个方面,由此而扩展到每一个人,在他或她的生命中,有些数字会昭示幸运或厄运,或者成为一个富有深邃意味的象征。我想说的是,23这个数字,对我就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如果试举二三例的话,比如1975年8月23号,是我高中毕业后下乡当农民的日子;1978年2月23号,是我在农场得到被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消息的日子;1984年12月23号,是我硕士毕业后第一次出境拿到签证的日子。这些日子似乎都意味着我人生道路的转折。今天在这里致辞,因为上述的特殊身份,又使我联想起23这个数字,那么,对于我们的东亚汉籍整理与研究的事业来说,它又可能昭示着什么意味呢?如果神秘的意旨不容凡人测度,那就换一个表述,我们对学术的未来可以拥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将近十年前,在座的孙卫国教授拟在《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组织一次以东亚研究为主题的笔谈,向我约稿。在我当时的观察和评估中,东亚汉籍的研究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作为“新材料”的阶段,主要是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介绍;第二是作为“新问题”的阶段,主要是从文献中提炼其蕴含的特殊问题作分析、阐释;第三是作为“新方法”的阶段,针对文献特征探索独特的研究方法。并且认为到那个时候为止,学术界的整体状况大概在一二之间,少数论着在二三之间。所谓“三阶段”,只是就其总体趋向而言,其中必有交叉,并非泾渭分明;其中也有重叠,并非此起彼伏的取代关系。事实上,如果不论材料的质量、等级,“新材料”总是会不断涌现;如果问题的提出并不只是在材料本身,而更多取决于当下的种种困境,换言之,如果我们认同克罗齐的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话,“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而面对新材料和新问题,势必也会不断呼唤处理这些材料和问题的“新方法”。时间又过去了将近十年,面对今天的学术现状,我们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晚清的陈衍在回顾中国诗歌史的时候,曾经提出着名的“三元”说,也就是三个关键性的节点,它们是“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沈曾植又将“三元”改换成“三关”,只是用“元嘉”替换了“开元”。他对友人说,如果能“通第三关,自有解脱月在”。“三关”是一个佛教,尤其是禅宗非常着名的话头,有所谓“云门三关”“黄龙三关”等公案,代表了学人修炼的三个不同阶段。但禅宗最终希望能做到的是“一镞破三关”,也就是一箭射透三关。说这个典故是想要表明,我期待今后的东亚研究,也能够“一镞破三关”,将新材料、新问题、新方法融为一体,用思想之箭射透材料、问题、方法。我就用这个意思和大家共勉吧。

今天的学术现状并不令人乐观,这可能导致大家在听到上述“共勉”时有飘忽在云端里的感觉。中国现代学术从上世纪初发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学者间学术趣味的最大公约数还是“材料”。所以,对东亚汉籍的认识,多数人也还是停留在“新材料”的层面,并且每每引用或片面理解陈寅恪“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诸语以自饰,但却只注重了“新材料”,忽略或遗忘了“新问题”。我在十多年前曾针对该现象说过:“如果没有新问题,那么即便有无穷的新材料也形成不了‘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并且不无沉痛地感叹:“假如我们有幸遭遇新材料,却不幸建构成旧房子,其令人悲哀的程度甚至远过于无缘新材料。”所以在今天,我很想引用一句安娜·罗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的话:“伟大者探讨思想,平庸者探讨事件。”安娜不止是做了12年的美国第一夫人,成为美国历史之最,她还担任过美国首任驻联合国大使,主导起草了《世界人权宣言》。她本人就是一个伟大者,不只是伟大的女性。思想和事件并非对立,用中国传统的表述就是“理从事出”,也就是章学诚说的“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是要在“事件”中探讨“思想”,而不是将“思想”沦落为“事件”。如果说,今天因为23的数字引发了我的联想,使我对未来有所期待的话,那么,最大的期待就是学术界能够从对“材料”的迷恋中摆脱出来,上升到对“事理”的探讨。刘知几当年强调史学“三才”,以“识”为要。先师程千帆先生也曾再三教导我们:“不要把材料当学问。”“材料的搜集是‘学’,从材料中提出问题是‘识’,解决问题要靠提高理论水平。”“从作品中找材料是浅层次的研究”。这些原先对自家入门弟子讲的“私房话”,现在都已经公之于众了,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善加体悟。

最后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在深圳期间身心愉快,在离开鹏城之后更能鹏程万里。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讲于深圳

 

转自“深大东亚汉籍研究”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angye/18274.html

(0)
rmltwz的头像rmltwz
上一篇 2024年12月5日 上午11:46
下一篇 2024年12月5日 上午11:47

相关推荐

  • 香港同性伴侣物业及遗产平权案 房委会败诉

    香港新闻网11月26日电香港终审法院26日一致驳回特区政府律政司和房委会就3宗同性伴侣平权案的上诉,裁定公屋和居屋政策及遗产继承条例排除同性伴侣属违宪。 香港房屋委员会公屋及居屋计划目前并不承认海外结婚的同性伴侣,致该群体无法申请公屋或同住已购居屋。一名男同性恋者早前提出司法覆核,获高院原讼庭裁定胜诉;特区政府提出上诉遭驳回,早前亦上诉至终审法院。房委会同样…

    2024年11月26日
    4900
  • 薛玉坤:汪东与沈祖棻的师生交游及词学关系

    沈祖棻先生祖籍浙江嘉兴海盐,出生在苏州,所以也可以说是苏州人(程千帆先生《沈祖棻小传》亦称沈是“性格沉静的苏州姑娘”)。其出生地大石头巷,与汪东寓所东北街道堂巷相距不过三公里左右,二人本有同乡之谊。1931年,沈祖棻先生由上海中央大学商学院转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就读,汪东时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同时讲授词选课。沈祖棻先生第一次受到汪东的…

    2024年12月5日
    4500
  • 董宇辉:这能读成 “羽扇纶(lun)巾”,我是没想到的

    羽扇纶巾这个成语能读成纶(lun)巾,我是真的没想到的,这不是高中的成语吗?这都能读错吗?董宇辉现在崩的这么厉害吗 以上就是关于【董宇辉:这能读成 “羽扇纶(lun)巾”,我是没想到的】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年8月26日
    14300
  • 社署揭受助人疑网上平台转售短期食物援助,营运机构已报警

    社会福利署主动巡查多个网上买卖平台,发现有疑似受助人将短期食物援助服务队提供的热食券转售图利,负责营运服务队的有关非政府机构已就事件向警方报案。 社署强调,短期食物援助不得转让、转售或转换成现金或物品。 如发现有任何违规或行骗个案,社署绝不容忍和姑息,除立即终止援助外,亦会将个案转介执法机关调查。 社署表示,已要求所有营运服务计划的非政府机构,严肃提醒服务用…

    2024年12月13日
    1800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2024年12月15日
    2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