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疾控局的数据,中国艾滋病性传播比例已占到98%以上,其中异性性传播占70%以上。报告存活病例数逐年增加,但新报告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50岁及以上报告病例人数和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以男性为主;青年学生报告病例数虽有波动,但整体疫情相对稳定,主要通过男性同性性传播。
男男性行为中,肛交因其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更容易造成黏膜破损和出血,从而增加了HIV病毒从感染者传播到未感染者的风险。直肠黏膜薄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性行为时极易引起破损出血,使病毒从破损处侵入,直接进入血液。此外,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往往没有固定性伴侣,多性伴现象普遍,这增加了接触HIV病毒的机会,使得艾滋病的传播风险显著提高。在男男同性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率相对较低,这也增加了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很多男男性行为者认为男人不会怀孕便不使用安全套,导致安全套使用率较低。由于男男性行为中常常需要使用润滑剂,而润滑剂可能导致乳胶变脆,增加安全套破裂的风险,从而加大了艾滋病感染的危险性。
青年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性健康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未能充分认识到男男性行为中的HIV感染风险,导致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青年学生中通过男男性传播感染HIV的比例已达81.6%。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和文化背景可能影响青年学生对性行为的选择和保护措施的采取,增加了男男同性性行为的HIV传播风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社交平台成为青年学生交友和寻找性伴侣的重要渠道。这些平台的匿名性和便捷性可能促使一些青年学生更容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更加开放,首次性行为年龄提前,有性行为的人频次增加。这种性观念的变化可能导致青年学生在性行为中采取更多的风险行为。
在针对大学生的性行为情况及性向自我认知的调查中,承认有过性行为的男学生占比较高,且性向自我认知中异性性向、同性性向、双性性向、不确定性向的比例超过10%,说明青年学生的危险性行为比例很高。青少年正处于生理性活跃期,无保护性行为比例高,面临更高感染风险。无保护性行为原因包括强迫或威胁性性行为、得不到安全套、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相信性伴侣的健康状况、使用新型毒品或酒精、认为安全套会降低快感等。
我国性教育起步较晚,现有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学生对性教育的整体评价不高,仅约1/3的大学生认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超过1/5的大学生不确定有无学校性教育。青年学生以及高风险群体对性行为安全性的忽视也是问题之一。诸多研究显示,高校学生艾滋病的知晓率超过90%,然而2010年至2015年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的调查发现,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48.5%,其中与临时性伴安全套使用率只有20%,而与商业性伴及男性同性性伴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比例均在5%以下。
因此,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性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推广安全套使用等措施对于防控青年学生中的艾滋病传播至关重要。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17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