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贝贝: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理论研究越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守正创新,提出了“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这既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摆脱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影响的关键举措。我们要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助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运用好“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

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运用好“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将其贯穿于理论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我们党开展民族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理论逻辑,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其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立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不断构建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展现了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同心理特征、共同历史记忆、共同价值取向,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扎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土壤,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认知,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系统清晰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结合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全面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问题,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

深入研究基础性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肩负的一项重大使命任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基础性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围绕其理论主题、体系框架、内在逻辑、概念范畴等方面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刻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原创性论断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等。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研究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的内涵外延,澄清基本概念,系统阐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以及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基本关系范畴,科学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好基本概念和重大基础性问题的学理性阐释工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学术根基。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中央统战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围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深入开展研究。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围绕上述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民族心理等多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特别是要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强化学科建设与人才支撑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开展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协同攻关研究,强化学科建设与人才支撑,凝聚起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的学术合力。

夯实完善学科基础。优化民族学学科设置,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体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专业化的学科支撑。创新多学科联合攻关机制,破除学科界限和学术资源壁垒,加强交叉学科建设,运用多学科力量协同开展研究。建强用好研究平台,以更有效力的激励机制动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多维度研究,不断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阐释的广度和深度。

积极培养用好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壮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队伍,着力打造核心专家团队,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扶持冷门绝学学科人才,充分调动他们深入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盘活用好智力资源。加强青年专家学者培养,完善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域重大科研项目,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作者:孙贝贝,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26749.html

(0)
rmltwz的头像rmltwz
上一篇 2025年1月24日 上午10:34
下一篇 2025年1月24日 上午10:35

相关推荐

  • 北京真的下雪了!北京12月6日天气预报最新消息

      北京市气象台12月6日14时发布:今天下午多云转阴,西部北部零星小雪,山区小雪,北风三级左右(阵风五六级),最高气温7℃;夜间阴(西部北部零星小雪,山区小雪)转晴,北风三级左右(阵风五六级),最低气温零下3℃。午后至前半夜西部北部有弱降雪,今明两天北风较大,外出防风防寒。   今天是“大雪”节气,灵山飘下鹅毛大雪。   本周双休日…

    2024年12月7日
    5900
  • 涉案超30亿 李建平二审维持死刑 贪腐黑社性质交织案终裁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前书记李建平涉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以及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案件,在2024年8月27日迎来了二审宣判。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布,驳回李建平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死刑,并将这一判决上报至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核准。 此案最初于2022年9月27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公开宣判。法院认定,李建平在职期间,…

    2024年8月27日
    16500
  • 工作人员从鹈鹕嘴里掏出同事 网友:胡口夺食

      据新界,8月28日(采访日期),陕西西安。男子带家人在主题乐园游玩,碰到鹈鹕正在大口吃“同事”。   当事人称看到这一幕后我们就立马通知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追着鹈鹕,硬生生从鹈鹕嘴里把鸽子“同事”给掏了出来。工作人员称它经常吃“同事”。   网友评论:   吃同事,鹈鹕精神状态超前 …

    2024年8月29日
    15700
  • 合肥当第二,谁是功臣?

    超过西安、上海 临近年末,新能源汽车之城的较量,日趋白热化。 从产量来看,在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强城市中,深圳依旧领跑全国,产量达210万辆,预计全年产量超过280万辆,提前锁定了“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合肥、上海紧随其后,产量分别达到92.8万辆、87.74万辆,位居全国第二、第三。 可以发现,此前新能源汽车城市的第一梯队一直被深圳、上海、西安所包揽。…

    2024年12月29日
    5100
  • 提到琼瑶就说她三观不正的网友,大概是受当代互联网荼毒最深的人

    【本文来自《琼瑶,并不完美的人影响了一个时代》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燃烧的雾港水手: 提到琼瑶就说她三观不正的网友,大概是受当代互联网荼毒最深的人。在短平快时代他们失去了阅读一部完整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样也失去了对人类一切复杂、幽微、洞深情感的感知力,变得人云亦云,盲从反智。琼瑶小说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大概是让小时候的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女人是可以这样活着的”…

    2024年12月7日
    7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