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园内,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师伍亭因巧妙结合风靡亚洲的日本人气动画“吉伊卡哇”(Chiikawa),解说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牢记儒家思想,乐在其中。以轻松手法吸引新一代研读古代文献,让传统文学不再遥不可及,他认为,阅读不应局限于书本,而是多角度、多面向地吸收,并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近年社会充斥负面情绪,他亦透过古文对应现况,作出解读,盼忙碌的都市人借鉴古人,平衡作息,调剂生活。他寄语读者,快乐没有高低之分,“认真看待自己的生活细节,就是一种生活品味。”
▲伍亭因博士以日本人气动画“吉伊卡哇”解说《论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牢记儒家思想。
春季学期开展,中大图书馆外人来人往,文诌诌的伍亭因博士从远处走来,面上带有一丝稚气。本学年重回母校中大执教,他深明不可强求年轻人研读古文,却又想学生学好中文,便灵机一动,把古代文献学跟时下年轻人的热话融会贯通,以“吉伊卡哇”(Chiikawa)为题说《论语》,成为一时佳话。
该动画围绕3大主角的日常故事,包括胆小爱哭的“吉伊”、踏实乖巧的“小八”,以及我行我素的“乌萨奇”,其世界观跟人类相似,一众角色要透过讨伐异兽等工作换取报酬,也要考取不同资格考试。伍博士指,主角间有很多友情故事跟《论语》相通,例如吉伊勇救误堕深坑的小八,展现出仁爱和勇敢的一面,《论语》也有谈及“见义勇为”的文句,“见义不为,无勇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此外,吉伊和小八一同赴考最基本的除草考试,后来得知乌萨奇早已考取更高等级的资格,一同报以羡慕的眼神和掌声。伍博士认为,故事对应到《论语》当中的“见贤思齐”,“许多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都会思考如何追上别人的步伐;在现实难以由衷讚赏他人。”
非“粉丝”为讲座才观赏卡通
把动画剧情背得滚瓜烂熟,伍博士直言自己并非“粉丝”,更是因为准备讲座才开始观赏卡通,只盼同学能乐在其中,“先从头到尾重温《论语》,看看哪些条目适合讲解,再认真地看动画,仔细分类。”他指,两者都十分精简,适合现代人“速读”,感恩同学十分踊跃报名,皆因难以想出再有趣的方法说《论语》,“前人都用尽了方法说明,例如用漫画说《论语》等,再用相同说法就有趣都变无趣了。”
伍博士又指,角色各有魅力,可能观众都渴望跟乌萨奇般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但实际却像吉伊胆小怕事,又渴望拥有一位跟小八一样体贴的朋友,此时更应反思,自己作为别人的朋友,有否展现出关心的一面。他笑言,准备简报时十分投入,见到角色之间互相帮助,一同脱险,都有所触动,“当现实中遇到困难,朋友会否一样捨身帮助自己?”
用诗词散文引导城市人获心灵安慰
除了吉伊卡哇,伍博士亦曾在其恩师潘铭基教授的推荐下,主讲由香港公共图书馆与学海书楼合办的“人生学问讲座”,与听众一同寻找生活里的快乐,拉近城市人与传统文学的距离。他指,近年社会充斥负面情绪,不同年龄层都各有烦恼,例如学生忙于读书考试,成年人为生活奔波,由早到晚都没有跟自己独处的时间,故找出对应现况的诗词、散文,作出解读,“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发掘兴趣和乐趣,令自己有休息的空间,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他指,古人都会透过文学作品,说明和分享自己追求生活的安稳,如明代作家张岱本是“二世祖”,过尽奢华生活,但经历明朝覆亡,决定隐居,创作出散文《湖心亭看雪》,记录其心境转变,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他忆述,有听众不解如何在满足的生活中再寻找趣味,令他思考到,大家可以互相分享寻找快乐的方程式,让更多人正面看待身边的事物。他坦言,其解说未必一定正确,但纯粹想分享多一种可能性,盼忙碌的都市人借鉴古人,平衡作息,调剂生活。
阅读不局限书本 要多面吸收
要新一代主动研读古代文献,可谓难上加难,伍博士说,要学好中文、培养阅读风气,需要多个层面配合,如小孩从小到大跟家长一同看书,才能耳濡目染,无奈社会甚少讲解文献,故难以加强学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他认为,老师总会吁学生多阅读、多学习,但时代转变,阅读不应局限于书本,而是多角度、多面向地大量吸收,“不论好与坏,中国与国外,还是传统与现代的作品都要阅读,才有素材去整合和思考。”他指,认真观察生活的细节,都是一种阅读的方式,进而思考过后,就要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学懂体谅和包容,易地而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主持完讲座,他形容,彷彿已完成两大“壮举”,“不敢说自己教学有趣,但庆幸让我思考得更长远、更广阔。”许多人认为探索生活品味,是高尚、遥不可及的追求,但他认为,快乐没有高低之分,不需要刻意追求雅俗,活在当下,在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已经足够,“认真看待自己的生活细节,就是一种生活品味。”
感恩遇上潘铭基教授 获启蒙醉心古代文献学
访问期间,伍亭因多次提及其启蒙老师潘铭基教授,直言某程度上因为对方,才醉心古代文献学。
伍博士中学时修读理科,至预科时学习中国文化,才对古代文献和思想产生兴趣,“学习到更多文化,让我思考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关係。”他指,当时自己的公开试成绩未如理想,故升读中国语文副学士,后来有机会涵接至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再慢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至今有幸重回母校执教,十分开心。
他指,在整个学习阶段,都得到古代文献专家潘铭基教授启发,自己在相关方面也感兴趣,故后来写论文、读研究院时,在古代文献学多花心思。他忆述,早在副学士期间已遇见潘教授,“当时潘老师准备博士毕业,后来他回到中大担任讲师及助理教授,我又升读中大中文系,继续向他学习。”伍指,其硕士和博士研究都有请潘教授指教,儘管现时二人各有各忙,甚少见面,但一同为母校孕育下一代文人,同样感恩。
“香港文学”定义可开放探讨 文学创作难订立规条
除了古代文献学,伍亭因亦曾撰写文章,解读其眼中的“香港文学”。
社会对“香港文学”有不同定义,伍博士指,有些人认为,在本地创作的作品就可以归类为香港文学,有些人更严格,认为作者应在香港出生、成长和生活,诉说港人、港事、港物、港情;近年有学者提出,香港文学可以纯广东话撰写。在其角度,定义可以从宽从严,“从以前至今都抱持开放态度,当中有许多讨论空间。”
他指,若然文学作品以广东话撰写,甚至加入口语,无疑充满本土特色,亦能收录现今的粤语词彙或用字,流传后世,另一方面却局限了读者群,不利文学传播,“有些口语常见常用,但更多独特的词彙难以找到字词描述,如果读者不理解字词意思就颇尴尬。”他指,现时教授古今散文,都会跟学生讨论应否在创作时加入口语,“文学创作好难订立规条。”
近年也有人提出“保育”广东话,伍博士认为,该意见跟定义“香港文学”一样,皆可开放探讨。他指,现今仍有许多人使用粤语沟通,已达到传承语言及其背后文化的目的,但更进一步思考,以往流通的粤语歇后语、谚语或“潮语”,新一代都不再应用,似乎需要刻意传承,坊间正好有不同组织记录广东话的演变,整合资料,“随着时间转变,不同人对香港文学和粤语各有定义和讨论,能引起有兴趣的人思考,继而产生更多不同的面向。”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2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