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道路上的街道牌及交通标志,又或者路边随处可见的橙色垃圾桶、导盲砖等位处城市不同角落的“街道家具”,甚至是图书馆书籍的装订和医院被服等,其实很多出自在囚人士之手。 惩教署辖下的工业及职业训练组为在囚人士安排工作,并为他们提供职业训练,培养工作习惯和技能,协助他们重建新生,《星岛》记者近日到标志制造工场了解路牌的制作,由绘图、备料,再到制作和包装,均由在囚人士一手包办,他们虽然身处围墙之内,辛劳成果亦为社会带来贡献。
▲在囚人士将字体裱贴在大型交通标志上。
惩教署辖下的工业及职业训练组目前涉及14个行业,涵盖制衣、木工、标志制作、印刷、洗熨服务、混凝土预制等多个范畴,产品主要供应予政府及公营机构,去年平均每日有约4900名在囚人士于约130个工场工作,总商业价值达4.65亿。
《星岛》记者近日在位于白沙湾惩教所的标志制造工场了解路牌的生产过程,惩教署惩教事务监督(工业组2)古伟农介绍,惩教署工业组的历史可追溯至1978年,标志制造是当年发展的其中一个行业,获工务局委托制造路牌及交通标志,初时因未有电脑,需要靠人手将字形锽出。 随着科技发展,工场亦引入不同机器,现时工场会使用电脑进行切割铝板和镱字,因此成品的品质更为标准化,工场近年亦与时并进,引入能够直接打印不同颜色反光物料的印刷机。
标志制造工场每年平均制造超过3000平方米的标志,即是可铺满8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不少是路政署和运输署的路牌订单,当中包括市民常见的街道牌,以及交通标志如减速、全日禁止,还有以蓝底为主的大型提示交通标志。 古伟农表示,路牌的制作过程牵涉多个工序,包括电脑绘图、排牌、备料、滚压、裱贴、测试反光度、包装等,均由在囚人士一手包办。
▲在囚人士利用“丝印”技术将数字印在限速路牌上。
制作不同种类的路牌及交通标志会使用不同方法,例如由在囚人士在电脑上绘制图纸,再将图像打印出来,并滚压在相应大小的铝板上; 而一些小型及需要大量制作的交通标志,例如限速路牌,则会利用较为传统的“丝印”技术,透过“丝印网”利用油漆把数字印在反光料上。
至于常见屹立于道路上的大型交通标志,则使用裱贴的方式,在囚人士会将锹好的反光字体及图形遂一贴在大型铝板上。 在工场内,数名在囚人士在一块贴有蓝色反光物料的铝板上分工合作,有人帮手对位及固定移印纸,确保尺距和角度符合要求,其他人则将对应的字体裱贴在铝板上,经过严谨又精准的工序,一块用于启德体育园附近道路的路牌便完成。
古伟农指出,制作一块路牌看似简单,但当中的制作过程要确保品质合乎要求,“在囚人士透过这些工序所培养对品质的要求及意识,对他们日后的更生及就业有所帮助。”
除了路牌,在囚人士制作的其他产品亦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除了在疫情时生产口罩广为人知外,路上随处可见的垃圾桶和狗粪收集箱、地上的石壆和导盲砖、交通标志支柱、行人栏杆和人潮控制栏,皆出自在囚人士之手。 另外,图书馆书籍的装订亦由在囚人士亲手制造,他们每年为公共图书馆加工超过20万本书。
木工行业亦是惩教工业的一大重点,在囚人士会为政府的办公室制造家具。 为了推动“智能工场”发展,惩教工业近来积极引入自动化高端机器,当中在木工工场引入全自动计算机裁板锯、多面数控钻孔机等装置,不仅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稳定性,也让在囚人士学习使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并掌握行业最新的作技巧。
古伟农表示,惩教署为在囚人士安排有意义的工作,提供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的工作环境,从而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就业能力,以及提升纪律,不单有助他们重建新生,透过生产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亦可借此回馈社会。 另外,惩教署为公营机构提供的产品及服务,收取物料及运输成本,亦间接为政府节省开支,“市民日日见,可能都未必知道这些物品是由在囚人士制造,其实他们亦努力为社会带来贡献,所以惩教工业对更生工作及推动社会共融和接纳在囚人士均有很大帮助。”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