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治疗亦非纯依靠药物。港大临床医学学院精神医学系临床助理教授罗嘉莹指,除可配合静观、行为治疗外,目前亦正研究非入侵性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以专门仪器对大脑特定脑区进行微电流刺激,“大脑中的脑细胞内有神经传导物质,若其传输上出问题或神经恶化情况,而导致情绪症状出现。若用微电流刺激活化神经网络,便可望改善相关症状。”她指,tDCS目前仍在试验阶段,尚未纳入公院临床治疗,若日后普及在医疗系统使用,可望得出更多数据对比疗法与药物的有效性,以及相关比重。
▲港大临床医学学院精神医学系临床助理教授罗嘉莹。
▲港大药理及药剂学系讲师郑永德。
▲港大药理及药剂学系讲师郑永德(左)、港大药理及药剂学系和临床医学学院家庭医学及基层医疗学系助理教授黎子骏(中)、港大临床医学学院精神医学系临床助理教授罗嘉莹(右)。
黎子骏补充,分析临床数据也有助改变用药,如俗称“懵仔针”的镇静剂氟哌啶醇,经港大陈慧贤教授团队研究分析后,发现新型的奥氮平(Olanzapine)的效果更佳,令公院转药。罗嘉莹提及,紧急镇静剂亦非随便使用,事前需获家属同意,且要权衡利弊下才会施打,“如病人情绪十分激动,有伤害自身风险,打针反可令伤害减低。实际上除用镇静剂外,也可安排病人待在较舒适的房间、揽公仔平复心情等,打针是最后一步。”
郑永德笑言,不少人对精神病治疗亦存在误解,如认为长期服药会上瘾、不去吃药等于“断尾”,“正如高血压、糖尿病药物,精神科药物也需持续使用才能控制病情。很多人觉得吃药就代表不健康,但服药后能如常上班、社交才是最重要的。”
罗嘉莹补充,精神科病人发病非全来自生理问题,心理因素、社会及家庭压力等多重原因也有影响,“停了用药,不等于外在因素消失,再受压又可能控制不好。”为助公众更了解不同精神科信息,她亦开设了社交平台专页“deer.emo.hku”,冀以诙谐卡通插图及逗趣手法,解答公众对精神病的迷思。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