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醒明,公关界的传奇人物,他在无 电视工作42年,多次化身“拆弹专家”,拆解艺人绯闻危机。工作以外,他一直关顾备受遗忘的弱势社群,持续举办“送炭到泰北”慈善活动,支持滞留当地的国民党孤军后人,又探访居港的抗日军人。近年他回到童年成长地深水埗,成立慈善团体“莒光文化服务基金”,服务基层。“尽力,毋问收获”是曾醒明的座右铭,去年他获颁发“爱心奖”,甘于淡泊的他只视奖项是对义务工作的肯定,最高兴是奖金可协助开展更多服务,延续“援助无分界限”的初心。
▲在簕杜鹃“红花隧道”下,曾醒明畅谈未来大计。
莒光文化服务基金的办事处位于深水埗的工厦,工厦毗连元州 及唐楼群。早春三月的下午,曾醒明走进元州 的 杜鹃“花隧道”,于茂密红花下畅谈未来大计,如提高青少年自信的才艺培训、发放二手家电及派米活动。办事处装修简洁,窗明几净,他说放学后学童会到来参加功课辅导班,平日亦有基层家庭前来查询申请各项援助的手续。基于资源所限,现时办事处只聘用1名全职职员,曾醒明每日坐镇,其妻子和莒光的干事及义工,亦于公余到来协助。
疫情派物资 难忘支持一家3口
72岁的曾醒明生活简朴,律己甚严,常以“牺牲享受,享受牺牲”自勉。去年底他退任香港开电视外事部顾问,全身投入莒光的工作。他指,现时莒光除继续支持泰北的孤儿院及推广当地华文教育,又定期探望抗日军人,更加强支持小区工作。他称前两项工作已上轨道,而拓展本地服务则因2019年,莒光文化服务基金获政府批核为非牟利慈善团体,未几疫情爆发,接获不少深水埗基层街坊求助,发现香港这个繁华大都会,不乏基层弱势需要关顾。
▲曾醒明去年获颁发“爱心奖”,他视为对40多年来义工工作的肯定。
他称,当时莒光亦设立支持热线,收到不少市民求助,便筹组上门派发物资、到“三无”唐楼洗楼梯,又安排清洁公司为 房户喷消毒涂层,跟基层市民共渡难关。他忆述,印象最深刻个案是有年轻夫妇双双染疫,要居家隔离,其数月大儿子虽未染疫,但举家面临缺药及断粮的困境。他及义工多次登门送上幼婴所需的奶粉和尿片,以及成人药物及粮食。疫情至今,莒光累积400多名会员,包括独居长者、 房小家庭,未来希望增强相关援助服务。
曾醒明出身基层,住过木屋区及青山道唐楼,他在8兄弟姊妹中排最大,中二起半工读,至1969年中五毕业当上出入口公司文员。1973年,对传媒工作有兴趣的他向无 电视新闻部求职,但新闻部无空缺下受聘为“公关初级助理”,展开在无 电视工作42年内连升9级的传奇,离职前出任“企业传讯部宣传科副总监”。任内他多次化解艺人的绯闻危机,但最经典是2012年无 电视举办“一人一票选港姐”活动,却遇网络瘫痪,最终改由评判定赛果引致公众批评,最终他于记者会上鞠躬道歉,成为本港电视史上“世纪画面”。
电视台工作跟红顶白,公余他暂别五光十色的名利场,1977年,架 黑框眼镜的曾醒明,跟一批“文青”好友组成义工团,举办母亲节、中秋节及岁晚活动。其后众人到台湾旅行,坐上当地“莒光”号列车,有感“莒光”有迎难而上之意,便用作义工团名称,时刻自勉。
支持泰北孤儿院 推广华文教育
5年后,他看过已故作家柏杨的小说《异域》,对书中所述1支国民党军队逃入泰北及缅甸交界,被人遗忘的故事深感兴趣,当时一批刚到泰北支持孤军的台湾医护人员过境香港,他特意拜访,萌生出外探访这批孤军的念头。
1982年11月,他跟4名义工,带 20箱物资首次到访泰北孤军聚居的美斯乐村,上址位处深山,须先向驻守山腰哨站的国民党遗军将领陈茂修申请通行证。陈对这批来历不明的“香港仔”起疑,更掏出手枪示警。面对如同电影的情节,他说出探访孤军的原意,及了解孤军是否如传言种植鸦片谋生,才获对方放行。他忆述,山上所见孤军及后人生活艰苦,每天只吃2餐粗粮,住在泥巴及蕉叶搭建的小屋,惟孤军对孩子管教严厉,亦授唐诗等中国文化,令他印象深刻。
▲曾醒明忆述,当时到访泰北,有持枪军人护送同行。
回港后,他及团队发起支持泰北孤军活动,除邮寄送上中文字典及各种物资,翌年举办“送炭到泰北”慈善筹款演唱会,获已故名伶新马师曾及其他歌手支持,将款项用于当地兴办学校及孤儿院,又在本港办展览,唤起港人关注这批被人遗忘的异域同胞。其后他又跟义工探访一批居港的抗日军人,包括年前去世的美国“飞虎队”老兵陈炳靖,及国民党将领万剑舞将军。
▲曾醒明及团队近年集中服务深水埗基层市民。
时光弹指间过去,曾醒明现时全身投入莒光的义工服务,延续“人人生而平等,援助无分年龄和国籍,不能把基层弱势弃之不顾”的初心。去年他获颁发“爱心奖”,同届得奖者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及其他两岸三地的企业及名人、慈善家。他自言出身寒微草根,获奖非常意外,但亦是对一众好友义工的肯定。
曾醒明淡泊名利,“尽力,毋问收获”是他的宗旨,直言即使从没奖项嘉许,仍会坚定前行。近年筹募经费越见困难,他指得奖最大好处是获得一笔意外的奖金,可以推展更多服务。他称已把奖金平分,一半用于支持泰北的孤儿院及推广当地华文教育,另一半用于深水埗基层服务,继续为有需要的人送上关爱,守护同行。
▲曾醒明持续探望抗日军人,图为前年去世的“飞虎老兵”陈炳靖。
“拆弹专家”赠言公关 须具预判危机洞察力
近年香港大型活动发生“甩辘”事故,被称“拆弹专家”的曾醒明指,公关要有预判危机的洞察力,并具备同理心,才能化解危机。
陈鸿烈猝死 陪伴遗孀办后事
他忆述,在无 电视工作期间,经历最大危机是2009年11月,66岁的资深演员陈鸿烈猝死。当时有指陈事前忙于拍摄剧集,又彩排台庆,引起过劳议论。其后,陈的遗孀及一对子女由台湾来港商讨后事,当时陈妻表现抗拒,他预判传媒会追访陈妻,便主动列席旁听,又陪伴遗孀办理后事,终取得对方信任,会见传媒交代进展。他指,这次额外工作,既为有数面之缘的陈鸿烈尽最后心意,亦助遗孀渡过难关。
与曾醒明“交手”的传媒盛赞他谦和、大气、有量度,即使其他电视台提问查询,他亦礼貌回复,耐心解释,尽显亲和力,绝不胡乱封杀,赢得敬重。就连后辈记者邀约访问,他亦认真准备,把访谈要点写在便条纸上,不会轻视别人。
如何化解公关危机,他指先要做好风险管理,预判发生危机的机率,处理危机时要推己及人,具备同理心及公平,绝不能意气用事,既保护当事人,亦让追访的传媒获得答案,才能化解危机。
曾获伯乐上司赏识 现助年轻人赢回起跑线
曾醒明自言性格内向,不烟不酒不攀附,对能当上电视台公关要员,必须感谢陈志云等上司赏识他的实干,一直给予机会,现时他亦希望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助他们赢回起跑线。
曾醒明说话不愠不火,跟外间认为公关八面玲珑、口舌便给的形象颇有落差。他指夸夸其谈非其本性,索性做回自己办实事,80年代,其上司李静云欣赏他实事求是,获擢升为高级公关经理,让他负责香港小姐外景的统筹拍摄工作,累积不少海外拍摄经验,练就“执生”本领。其后陈志云加入无电视,亦让他开展不同工作。
▲曾醒明获颁发无线电视服务30周年大奖时,与时任上司陈志云合照。
近年,曾醒明积极投入小区工作,留意到个别基层青少年稍欠自信心。基层出身的他强调,年轻人各有才华,不应因背景局限发展,及被标签为输在起跑线。早前他从爱心奖的奖金中拨出款项,举办演艺培训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歌唱、舞蹈及口才训练。60多名学员完成培训后,将获公开表演机会,盼助他们提升自信。未来,他希望继续为青少年提供训练,助他们赢回起跑线。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