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工作的实践开拓者。《赤光》作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是青年邓小平参加革命斗争、经受革命洗礼的重要阵地。踏上新征程,回顾《赤光》时期“油印博士”邓小平的激情年华,对新时代开展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油印博士”雅号的由来
青年邓小平在创办《赤光》期间收获了“油印博士”的雅号。1920年10月19日,随着“鸯特莱蓬”号缓缓驶入马赛港,年仅16岁的邓小平历经三十九天,行驶三万余里,终于走出阴暗狭窄的“四等舱”,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法兰西的土地,开始了勤工俭学的生活。1921年,正值法国经济困难时期,因无法负担高昂的学费,邓小平同十九名同学一齐离开了巴耶中学,开始了勤工生活。从克鲁梭的施耐德钢铁厂,到巴黎第十区的香布朗手工工厂,再到夏莱特的哈金森橡胶厂,工作辛劳、工资微薄的生活使邓小平深切地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性的痛恶”,亲身体验了工人阶级受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地位。
在王若飞、赵世炎等先进同学的影响下,邓小平的思想开始变化,逐渐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终在1923年加入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了共青团组织最年轻的成员。1922年8月,“少共”机关刊物《少年》(系《赤光》杂志前身)月刊创刊,邓小平加入团组织之后就被调入该刊,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与《少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担负起传播共产主义、团结旅欧青年的重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热情工作,把收集的稿件认真严谨地誊写在蜡纸上,随后用仅有的简易印刷机印出,再认真装订起来,发行出版。
1924年2月《少年》杂志改版为《赤光》。邓小平对《赤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那时一下工,他就赶到编辑部,接过周恩来写好的文章,刻写、油印、装订,常常工作到深夜,手上及脸部经常沾上油墨。但是由邓小平经手的刊物,誊抄清晰、字体秀丽、装订精美,印刷效果堪比铅印,因此大家都赞扬他为“油印博士”。这既是对邓小平“油印”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一丝不苟工作精神的由衷赞誉。在邓小平和一众革命者的共同努力下,《赤光》办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被广大旅欧华人称为“我们奋斗的先锋”。“油印博士”的雅号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救国而求索的岁月。那时,邓小平与周恩来经常工作到深夜,之后就在编辑部的小房间里打地铺,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了革命理想。邓小平从长他6岁的周恩来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周恩来也十分关心这位年轻的伙伴,两人在通宵达旦的工作中结下了深情厚谊。多年后,当邓蓉询问父亲邓小平旅法时最亲密的伙伴时,邓小平动容地回忆说:“还是周总理,我一直把他看成兄长,我们在一起工作时间也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追悼大会上,邓小平为这位相知相识共同战斗了半个世纪的革命伙伴献上了悼词。在这篇不到3200字的悼词中,一生刚强的邓小平多次哽咽,他深情赞颂了周总理光辉的一生:“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是坚持继续革命的一生。”邓小平继承了周总理的革命遗志,大刀阔斧推动改革开放,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繁荣发展的中国道路。
邓小平在《赤光》发表的系列文章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后,邓小平进入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领导核心,但他依旧心系《赤光》,除了参与日常的刻板与油印工作,邓小平还积极参与编辑撰稿工作,以本名和化名发表了诸多揭露现实、声援革命的战斗檄文。
在欧洲华人团体中,有一个宣扬“国家主义”的政治团体,即以李璜、曾琦为代表的中国青年党。中国青年党借助《先声》周报,宣扬“国家至上”理念,污蔑中国共产党联合国际共产主义推动革命的主张为“卖国行为”,诋毁革命统一战线的革命政策和阶级斗争的革命理念。针对中国青年党自称代表旅法华人召开“国庆纪念晚会”的卑劣行径,邓小平署名“希贤”先后撰写了《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之大肆其捏造》与《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两篇文章。邓小平有力揭穿了中国青年党人的欺骗行为,指出“这本是青年党的十月十日俱乐会,‘跳舞会’,他们却偏说是旅法华人的国庆纪念会。”邓小平直言:“当国内直皖战于南,奉直战于北的时候,而他们反歌舞于花都”,揭发了中国青年党人反革命的真实面目。邓小平还鲜明指出了中国青年党人利用《先声》周报散布传播假新闻的卑劣手段,强调在青年党人看来“新闻我能时常更改或假造,以能使人激愤为目标”,进而提醒“为新闻而读《先声》的人,应知反革命派就在迎合你们的需要,捏造新闻,来宣传欺骗你们呢!”
为了顺应国内革命的需要,揭穿帝国主义企图分裂蚕食中国的阴谋,邓小平再次署名“希贤”撰写了《请看国际帝国主义之阴谋》一文。邓小平在引述了《人道报》关于美英日法准备联合借款给北洋政府的报道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借考察中国经济状况、整理中国债务之由侵犯他国主权的侵略意图,指出:“现在它还要用新的道威斯计划来统治中国,这简直是要把穷乡僻壤都殖民化!这简直是要想吸尽全中国人民最后的那一点血!”邓小平将矛头直指中国革命的最大敌人,号召全中国的人民都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富强。
回顾青年邓小平在《赤光》上发表的文章,它们篇幅简短,却言辞辛辣、论述直白,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和揭露性。尽管这些文章仅止步于现实批判,还未深入到理论分析,正如邓小平后来回忆时曾说:“那些文章根本说不上思想,只不过就是要国民革命,同国民党右派斗争,同曾琦、李璜他们斗争”,但当我们今天重读邓小平在《赤光》发表的系列文章时,依旧可以深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坚定意志和投身报国的赤子之心。
《赤光》时期邓小平的历史性贡献
《赤光》承担着在旅欧华人团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使命。作为《赤光》编辑部的重要成员,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科学指导,坚持党对宣传工作的根本领导,以坚决的态度抵御不良思潮对革命事业的影响,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为革命思想在欧洲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维护党的领导,发展党的组织。从《少年》到《赤光》,邓小平从一名稚嫩的共青团员迅速蜕变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邓小平不仅兢兢业业地完成刻板油印、撰写文章等革命宣传工作,还积极投入到组织游行、训练干事等革命活动,身体力行维护党对革命活动的根本领导。针对法国帝国主义对共产主义党人的围追堵截,邓小平同周恩来、李富春等革命战士积极开展基层党支部建设,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命令,践行党的革命纲领,极大地推动了中共旅欧支部发展壮大,为党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信仰坚定的优秀人才。
坚守意识形态,坚持马列主义。面对流行于欧洲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曾动摇,矢志不渝地选择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正如他后来回忆说:“每每听到人与人相争辩时,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针对大肆宣扬国家主义的中国青年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攻击,邓小平拿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青年党进行反驳与批判,揭露了“国际主义派”的反革命面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大地、华人团体中的传播与流行,有力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根本指导地位。
坚持革命救国,发扬斗争精神。回望青年邓小平的旅法生涯,从“俭学”到“勤工”再到“失学失工”,现实的挫折使邓小平深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压迫,但也造就了邓小平坚定的革命信仰和顽强的斗争精神。面对帝国主义涂炭华夏的侵略行径,邓小平不顾法国警察的跟踪与监视,始终奔走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面对中国青年党的诋毁,邓小平以《赤光》为阵地,多次发文揭露中国青年党的虚伪面目,有力声援了中国革命。《赤光》时期,邓小平以坚决的革命精神、顽强的革命斗志、高昂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中共旅欧支部的斗争活动,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独立、繁荣、振兴和中国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奋斗的辉煌人生和伟大贡献,将永远书写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之上。”踏上新征程,回望“油印博士”邓小平的旅法岁月,就是要赞扬邓小平同志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就是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就是要发扬邓小平同志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就是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开拓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王一喆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导;李涵、李濠英、韩梦琪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
王一喆,男,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导。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党的文献》《广西社会科学》《内蒙古日报》等权威和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另有多篇文章在人民资讯网、党建网、中工网、爱思想网等知名网站发表及全文转载。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曾接受《华夏时报》等主流媒体采访和报道。曾获第三届北京高教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讲课大赛一等奖、北京化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标志性科技成果奖励、中央财经大学首届“龙马学术之星”等多项荣誉。
李涵,男,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濠英,女,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韩梦琪,女,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