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鸣[2]
摘要: 综合运用哲学诠释、系统科学、点面互论、数据统计、案例实证、图表可视等六种研究方法,重新解释老子《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哲学新解,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在古今《道德经》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传承并超越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将《道德经》首句哲学性地重新解释为三句:第一句,道一分二,即将一道分为两道,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第二句,可道之道为平常之道;第三句,不可道之道为超常之道。形上演绎老子三道,即道,可道之道,不可道之道。第二部分,统计实证,按照字词频次的统计方法,定量证明《道德经》中四道的大量存在。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以暗物质为主要的科学案例,进行定性实证分析宇宙中存在不可道之道。第四部分,意义价值,该新解演绎在化整为零、先易后难、哲学智慧等三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其中,最大哲学智慧突出体现在,道的本体与辩证之统一,从而哲学性地揭示老子哲学中核心的核心——三道。
关键词:三道,道可道非常道,哲学,语言,意会。
老子《道德经》,也称五千言,共八十一章。本文以王弼通行本[3]为研究版本,不涉及版本之争和语言之争。因为,《道德经》最后一句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以下只标章数)[4]。版本之争和语言之争本身就丧失了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将使整个研究引入到不确定性之中。而学术研究的前提条件就是研究对象的确定性。但现有老学研究大多陷入对象不确定的泥坛!作者的做法是,首先专研一种版本文字,然后再涉及其他版本文字。
老子哲学就是老子道学。如果说,《道德经》首章是整部五千言的总纲,那么首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便是整部五千言总纲的总纲。据知网和爱思想网等检索,专门研究《道德经》首句的哲学论文,仅二三篇,深研之后,整体评述见后,为突出原创,免予细评,只做引用。
首章首句中的三个“道”,分别具有三种不同含义。第一个“道”是人们习称之道,第二个“道”是言说,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常”是指一般,普通,平常。于是,首句的传统通解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5]。
上述传统通解,仅仅是《道德经》首句纯粹表面意义的文字之解和语言之解。虽然它们表达了首句的表面文字信息,但是并末揭示出首句表面文字背后隐藏的、更为深刻的哲学之解和智慧之解。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最高范畴,不可定义,只可描述。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就意味着爱智慧。按照2500年前老子所说“智慧出”(第十八章)的思想,哲学应当是“智慧出”的智慧之学。一般地,传统哲学大致分为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等。作者认为,仅就描述而言,哲学是主要研究本体、辩证、认识、价值等最高智慧之学。
对于首句,不得不要提出三个反思性的哲学问题:
1、为什么要说“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
2、如果道是不可言说的,那么为什么老子在五千言中说了七十多次“道”?
3、如何超越《道德经》首句的传统通解、文字通解和语言通解,走向哲学深解、本体深解和辩证深解?
为此,尝试性地新解首句,以供各位老学同仁予以讨论、对话、指正和批评,其最终目的就是追求更高地、更深地、更广地研究老子《道德经》!
一、哲学新解
《道德经》存在大量古今研究文献[6]。作者前后整整花了十年多时间,专一地深研《道德经》,同时,精细地深研古今中外的着名老学家及其文献。作者对古今中外老学的整体评价不高,概括为三个字,低浅窄,水平低,内容浅,方法窄,离老子的真经较远!在此,为突出原创,除了王弼之外,免予评述,只做引用。
着重运用以哲学诠释为主、语言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研究整个《道德经》的哲学基础是魏晋玄学的王弼老学。力争传承并超越王弼。因为,在国内外哲学界,“王弼是公认的天才型人物”[7]。公元248年,他完成了其晚年名作《老子道德经注》。在该书中,他将《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与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合并解释。他注释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8]。
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说的道,可以命名的名称,都是用来描述具体事物和具体状态的,不是恒常的。所以,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不能命名的”[9]。
现在,对王弼注做进一步的哲学诠释和语言分析。王弼注突出了三个要点:“可道之道”、“指事造形”和“不可道”。相对应地,他的哲学贡献显然也在于三点:其一,创造性地由老子“道可道”领悟到“可道之道”;其二,逻辑性地提出了老子“非常道”的理由,那就是“指事造形”,即因为可言说的“道”是用来描述具体有形事物和具体有形状态的,所以“道”不是恒常的;其三,辩证性地提出与老子“可道”相对立的概念——“不可道”。
方法创新必然导致内容创新。现引入系统模型方法。“给对象实体以必要的简化,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或规则把它的主要特征描绘出来,这样得到的模仿品称为模型”[10],或系统模型。
根据系统科学的模型方法,构造王弼注四个概念的系统逻辑关系链。
四个概念的系统逻辑关系模型示意图
并且,王弼从《道德经》首句中的“可道”创造性地、辩证地读出了“可道之道”与“不可道”这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可道”是可以言说的意思,此言说包括口述言说和文字言说。“可道之道”则表示可以言说之道。而“不可道”是指不可以言说的意思,既包括不可以口述言说,又包括不可以文字言说。虽然“可道之道”和“不可道”两个概念在整篇《道德经》中没有直接出现,但是出现许多“可道”和“不可道”的近义词,例如,“可名”和“不可名”,“言”和“不言”等,以下详证。
不难看出,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确实是超越语言和超越文字的哲学之解,其哲学功底极深,哲学水平极高,哲学意义极大。然而,此书在老学界内并未引起高度而足够的专业重视,甚至出现不少贬低、攻击。究其根本原因,读者水平有限,没读懂王弼。
学术研究应当以研究问题为导向,以疑问判断为导向,而绝非以概念名词为导向,以肯定判断为导向。对首句新解思考的研究问题是:王弼从老子的“可道”拓展到“可道之道”和“不可道”,而我们从王弼的“不可道”是否可以再向前拓展一步?或者说,在传承王弼的基础上,超越王弼是否可能?整个首句新解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整个新解的论证过程就是演绎老子哲学的推导过程。
在王弼注的基础上,从他的“不可道”,作者创新性地、超越性地拓展出更为重要的一个哲学概念——“不可道之道”。“不可道之道”与“可道之道”相对,原义是指不可言说之道。于是,通过老子“可道”和王弼“不可道”,逻辑地拓展出了“可道之道”和“不可道之道”这两道。
用公式1来表示两道:两道=可道之道+不可道之道。
两道是一对正反相对的辩证之道。因此,根据王弼注中的“可道之道”、“可名”、“造形”、“非”、“常”、“不可道”、“不可名”等诸多概念论据,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可道之道”是可言之道,可名之道,具体之道,有形之道,平常之道;“不可道之道”是不可言之道,不可名之道,抽象之道,无形之道,超常之道。
又根据王弼的言意关系,“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11]。即言不尽意,意会超越言语;得意忘言,获得意会遗忘言语。“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分别对应言语之道与意会之道。
用公式2来表示两道:两道=言道+意道。
因为,有形、“可道”、“可道之道”、言语都是平常的,而无形超越有形,“不可道”超越“可道”,“不可道之道”超越“可道之道”,意会超越言语。所以,无形、“不可道”、“不可道之道”、意会都是超常的。意会,“内心领会,不明说而领会”[12]。它存在于思想和意识,不可言,不可语,不可道,但可思,可想,可意。“常”,原有永恒和平常,恒常之义。“非常”,有不平常之义。作者将“非常”哲学性地解为超常,即超越平常,超越普通,走向不平常,走向跨跃。因为,整个哲学的意义大概就在于超常,超越存在。
事实上,世界系统界公认,中国老子是古代系统思想的最早鼻祖。“老子《道德经》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是生存论的最早表述”[13],它也是系统思想的最早表述。作者近年以来,以源自老子思想的系统科学为方法工具,反身研究老子哲学,首创《系统老学》,正在着书。本文为该书其中一章。
作者对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的新解:一解为道,二解为两道,三解为三道,即一道与两道之和。
用公式1来表示三道:三道=道+可道之道+不可道之道。
用公式2来表示三道:三道=道+言道+意道。
“道生一”,道生自己,“不生之生”[14]。于是,整句含义是,一道生两道,两道生三道,三道生万物。因此,道的生成过程就是分有过程,道“一生二”,道一分二,将一道分为二道。并且,“道不落两边的超越性,居中才能得道”[15]。道在两道之间。
综上,在传承并超越王弼的基础上,对《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做出最新解释,将首句解为三句,这就是:
第一句,道一分二,将一道分为二道,即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
第二句,可道之道为平常之道;
第三句,不可道之道为超常之道。
相对于传统的通解,该首句新解具有三个创新特征:
一是,哲学之道,超越“可道”而走向“不可道”,超越“平常”而走向“超常”,超越语言而走向意会,超越王弼老学而走向更高哲学;
二是,三分之道,超越一道,走向三道,道分过程,道一分三,由本体一道分为本体辩证三道,本文之后详论;
三是,系统之道,“道是系统的含义”[16],“系统可定义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由许多要素或构成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17],应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老子道学,该法可能为首创。
并且,这一新解告诉我们,道具有正反两面性,既有可言的一面,又有不可言的另一面;既有平常的一面,又有超常的另一面。
首句新解的系统逻辑关系模型示意图
其中,“有形”与“无形”[18]分别是“可道”与“不可道”的原因,“平常”与“超常”分别是“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的结果 。
哲学新解的四个关键词是“可道”、“可道之道”、“不可道”、“不可道之道”等四道。
用公式表示四道:四道=可道+可道之道+不可道+不可道之道。
四道概念链的系统因果关系模型示意图
从肯定的“可道”到肯定的“可道之道”,再到否定的“不可道”,最后到否定的“不可道之道”。其关键步骤是从肯定到否定的飞跃,从“可道之道”到“不可道”、从“可”到“不可”的这一质变飞跃,看似一字之差,实则需要何等深厚的哲学功底、何等高超的哲学智慧!
另外,根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第十四章),将“可道”一词可作哲学性地广义解,由可言扩展为可见、可听、可言、可触等四可。
二、统计实证
那么,在《道德经》中,是否存在四道内容?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存在,而且大量存在。
将经济学的统计实证量化方法[19],创新性地应用于老子哲学研究。该方法采集、整理、分析、统计文本资料的量化数据并进行推论,以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经过对全文进行逐字逐词的专业筛选,依次地、详细地、定量地、统计地证明四道内容:
1、“可道”的统计实证。
在《道德经》中,“可道”只出现在第一章1次(以下只写共出现的次数),分布在1章(以下只写分布章的个数)。因章序数量太多,予以省略。并且语词量大,省略脚注。
存在大量“可道”的近义词,有:
“名”(24次,7章),“言”(21次,15章),“视”(3次,3章),“见”(14次,9章),“听”(2次,2章),“闻”(7次,4章),“搏”(2次,2章),“知”(57次,22章),“得”(33次,11章),“明”(12次,8章),“可名”(4次,3章),“有欲”(1次,1章),等。
“可道”及其近义词的个数12,次数181,字数183,广泛分布在各章。从而证明,在《道德经》中,存在大量“可道”的内容。
2、“可道之道”的统计实证。
在五千言中,虽无“可道之道”一词,但存在许多“可道之道”的近义词,分为有“道”字和无“道”字的两种情况:
“道”(73次,35章)。
有“道”字的“可道之道”的近义词有:“闻道”(3次,1章),“道者”(9次,7章),“常道”(1次,1章),“有道”(4次,4章),“明道”(1次,1章),“大道”(4次,3章),“道大”(1次,1章),“夷道”(1次,1章),“道纪”(1次,1章),“不道”(4次,2章),“天道”(2次,2章),“道可道”(1次,1章),“天之道”(5次,4章),“人之道”(1次,1章),“道之为物”(1次,1章),“字之曰道”(1次,1章),“久视之道”(1次,1章),“圣人之道”(1次,1章),“执古之道”(1次,1章)。
而无“道”字的“可道之道”的近义词有:“始”(3次,4章),“母”(6次,5章),“门”(5次,5章),“象”(5次,5章),“水”(3次,2章),“谷”(11次,7章),“气”(3次,3章),“根”(5次,4章),“朴”(8次,6章),“孩”(2次,2章),“天地”(10次,7章),“玄牝”(2次,1章),“婴儿”(3次,3章),“以正”(1次,1章),“万物”(20次,共16章),“自然”(5次,5章),“无为”(12次,11章),“天下”(61次,共32章),“圣人”(32次,共26章),“智者”(1次,1章),“百姓心”(1次,1章),“百谷王”(2次,1章),“天地之始”(1次,1章),“万物之母”(1次,1章),“众妙之门”(1次,1章),“万物之宗”(1次,1章),“万物之奥”(1次,1章),“深根固柢”(1次,1章),等。
“道”和“可道之道”近义词的个数46,次数224,字数365,广泛分布在各章。从而证明,在五千言中,存在许多“可道之道”的内容。
“可道之道”相当于老子说的“言善信”(第八章)的言之道,或言道。广义地来说,“可道之道”可理解为可见、可听、可言、可触等四可之道。它既存在于感性世界,又存在于理性世界。
现实生活中,“可道之道”在哪里?庄子告诉我们:“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20]。也就是说,“可道之道”“无所不在”,存在于“蝼蚁”、“稊稗”、“瓦甓”、“屎溺”等日常生活的细小物体之中。不仅如此,“可道之道”还存在于地球、太阳、银河、星系等宇宙天体的宏大物体之中。“可道之道”,可大可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不可道”的统计实证。
在《道德经》中,虽无“不可道”一词,但存在不少有关“不可道”的近义词,它们是:
“无名”(4次,3章),“不名”(1次,第三十四章),“无味”(2次,2章),“无形”(1次,1章),“不言”(4次,4章),“虚言”(1次,1章),“不见”(5次,3章),“不明”(1次,1章),“不知”(9次,8章),“无知”(3次,3章),“未知”(1次,1章),“莫知”(2次,1章),“知止”(3次,2章),“不得”(5次,5章),“难得”(3次,3章),“无常”(出现1次,1章),“不有”(3次,3章),“未有”(1次,1章),“不可得”(6次,1章),“不可识”(2次,1章),“不可解”(1次,1章),“不足见”(1次,1章),“不足闻”(1次,1章),“莫能知”(1次,1章),“不可名”(1次,1章),“视之不见”(1次,1章),“听之不闻”(1次,1章),“搏之不得”(1次,1章),等。
“不可道”的近义词的个数27,次数67,字数149,广泛分布在各章。从而证明,在《道德经》中,存在不少“不可道”的内容。
4、“不可道之道”的统计实证。
在五千言中,虽没有“不可道之道”一词,但有许多“不可道之道”的近义词,分为有“道”字和无“道”字的两种情况:
有“道”字的“不可道之道”的近义词有:“道冲”(1次,1章),“无道”(1次,1章),“非道”(1次,1章),“道常无名”(1次,1章),“道隐无名”(1次,章)。
以及无“道”字的“不可道之道”的近义词有:“无”(3次,3章),“玄”(12次,6章),“神”(8次,4章),“一”(18次,9章),“无极”(1次,1章),“虚极”(1次,1章),“无物”(2次,1章),“恍惚”(4次,2章),“窈冥”(1次,1章),“寂寥”(1次,1章),“玄之又玄”(1次,1章),“无状之状”(1次,1章),“无物之象”(1次,1章),等。
“不可道之道”近义词的个数18,次数58,字数69,广泛分布在各章。从而证明,在五千言中,存在许多“不可道之道”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可道之道,老子称为“玄”,王弼称为“无”,成玄英称为“重玄”[21]。另外,“无”与“有”相对,王弼持“贵无论”[22],将“无”直接视为“道”,以无为本[23],以无代道,无本主义。这也许正是王的一大哲学败笔,偏离了老子的道本主义。与此不同,作者将“无”视为“不可道之道”,坚持老子的以道为本,以无为末,道本无末,道本主义。
“不可道之道”相当于老子说的“心善渊”(第八章)的心之道,或心道。“大道不可言说是指大道的内涵不能用普通的叙述性语言正面加以宣示,但不等于不能用启示性的语言加以指点”[24]。
首字“道”在五千言中共出现73次,约占全文五千言的1.5%,频率之高,次数之多,意义之大。它分布在全篇35章。其中有5个为含有道字的“不可道之道”,分布在5章,包括“道冲”,“无道”,“非道”,“道常无名”,“道隐无名”。其余68个为含道字的“可道之道”,分布在30章。
根据以上四道的采集数据,制作老学四道的数据统计表:
老学四道的数据统计表
以下用数据来证实:
1、可道部分(可道+可道之道)其近义词总字数548,约占全文的11%,构成全文肯定性、重点性的主体基础部分;
2、不可道部分(不可道+不可道之道)其近义词总字数218,约占全文的4.4%,构成全文否定性、难点性的高端精华部分;
3、虽然可道部分总字数是不可道部分的2.5倍多,前者比后者多得多,但是后者意义更大,价值更大,因为思辨中的否定性较之肯定性更为深刻;
4、四道部分,其总字数766,占全文的15.3%,不仅字多量大,而且地位重要,构成了全文本体性、辩证性的核心系统部分;
5、四道内容直接涵盖五千言中的大多数章,其拓展内容几乎涵盖八十一章,可以说,《道德经》,章章有道,处处有道。例如在这两章中,虽均无“道”字,却均论证可道的辩证之道,“有无相生”(第二章),“曲则全”(第二十二章)。
其实,“不可道之道”,虽然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触等四不可,但是可想象,可意会,可体悟,可研究等。它存在于“可道之道”世界的外部,隐藏于语言文字世界的背后,分布于物质精神世界的暗处,生活于真实客观世界的隐地。它可称为意道,或心道,与言道相对。
《道德经》中有专门讲“不可道之道”的章节。例如,第十四章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表明,道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不可名”,“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惚恍”,“不见其首”,“不见其后”,此为“不可道之道”。并且,全章将内容上的“不可道之道”做了某种形式上的相对“可道”化。
不仅如此,老子还辩证性地看到,道具有“可道”与“不可道”的两面性,“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的两道性。这两道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有无相生”的辩证关系。“可道之道”类似于有,而“不可道之道”类似于无。两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例如,在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中,以形式显性相对的“可道之道”描述了内容隐性存在的“不可道之道”。
老子在五千言中还有同时论证两道的章节。例如,第二十一章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这其中,一方面,道者,“物”,“象”,“精”,“真”,“信”,“名”,“阅”,“知”,此为“可道之道”;另一方面,道者,“恍”,“惚”,“窈”,“冥”,此为“不可道之道”。在现实环境里,辩证两道,一正一反,同生同在,成双成对,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可道之道”就有“不可道之道”,反之亦然。不仅如此,整篇《道德经》都在论证两道的辩证性,即对立统一性。老子之道正是在言语与意会之间,在可道与不可道之间,既非绝对可道,又非绝对不可道,是相对可道与相对不可道。这里就真实体现出《道德经》中,道的哲学智慧的形上高度,道的本体根基的理性深度,道的辩证统一的逻辑精度,道的认识价值的领域广度。
庄子也有论证两道的。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25]。意思是说,道者,“有情”,“有信”,“无为”,“可传”,“可得”,此为“可道之道”;同时,道者,“无形”,“不可受”,“不可见”,此为“不可道之道”。道在两道之间,“可”与“不可”之间。
于是,“老子关于道的描述,既肯定了人的认知能力,又看到了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这也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26]。
如果说,在全球哲学史上,近代康德最早提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他认为,人类知识有其固有限制,无法认知自在之物。那么可以说,轴心时代老子可能是最早提出人类语言的局限性。因为在人类语言“可道之道”之外,还存在不可言传的意会之道,即“不可道之道”。这就充分证明了,人类语言是有局限的。然而,人类可以超越“可道”,走向“不可道”,超越言语,走向意会。揭示语言局限性的哲学意义就在于超越言语、走向意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上世纪维特根斯坦的最大哲学错误就在于,让哲学止步于语言。他的名言:凡是可说的,都可以说清楚;凡事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而根据2500年前老子的两道思想,语言之外存在哲学,哲学超越语言。凡是可说的,都可以说清楚;凡事不可说的,我们还可以内心意会。
现在构建三道之间的系统递进关系模型。
三道之间的系统递进关系模型示意图
从一道出发,一分为二,分别通过中介过渡的可道与不可道,从而递进到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并且,这三道之间是系统层次树形结构的递进关系。
三道之间的系统和关系模型示意图
根据系统科学的层次性原理[27],三道之间存在金字塔型的三层系统结构。
三道之间的系统金字塔关系模型示意图
第一层次,初级平常层,可道之道;第二层次,中级超常层,不可道之道,超越可道之道;第三层次,高级智慧层,道,超越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整部《道德经》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就是在论证三道,即一道+两道。整个三道的哲学智慧统领《道德经》,统领五千言,统领八十一章。事实上,《道德经》,三道哲学,一道本体,两道辩证,三道合一,最高智慧。
此外,要理解《道德经》即《老子》一书,“必先明《老子》全书所言之要旨”[28]。这正是诠释经典的高端整体的大局观,绝非低层狭隘的局部观。
以上统计实证的整个过程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创新性提出的点面互论的研究方法,即以点论面,以面论点。即以字词句章的局部论证经典文本的整体,并且以文本经典的整体论证字词句章的局部。这种将字词句章放在全篇文本中整体性、拓展性、开放性的点面互论研究,从而从根本上扬弃了以点论点、以字论字、以词论词、以句论句、以章论章的局部性、狭隘性、封闭性的点点互论研究。因为,根据系统的概念,经典文本是一个由字词句章篇构成的整体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相互补充、相互制约”[29]。
三、案例分析
在客观真实世界中,存在不可道之道吗?答案是肯定存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大量不可道之道的案例。例如,暗物质,暗能量,暗信息、潜意识等等,其中暗信息包括宇宙起源、黑洞吞噬、量子纠缠、生命出现、基因困境、意识诞生、大脑迷宫、直觉困惑、悟性疑难、灵感不解等等。
在此,仅仅以暗物质为例。充分证明,暗物质是宇宙世界中存在的不可道之道。与明物质相对,暗物质是指现代科学理论上提出的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是宇宙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属于构成可见天体的任何一种已知的明物质[30]。最早提出暗物质存在的是荷兰天文学家卡普坦,他于1922年提出可以通过星体系统的运动间接推出星体周围存在的不可见的暗物质。尽管暗物质尚未被直接探测到,但已经有科学证据证明,暗物质竟占宇宙质量的95%,明物质只占5%。可见的明物质周围存在大量不可见的暗物质,明物质与暗物质成对存在,两者共同构成真实的宇宙物质世界[31]。所以,用《道德经》的两道思想来说,明物质可见、可听、可言、可触等四可,属于可道之道,而暗物质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触等四不可,属于不可道之道。但是,暗物质可想象、可意会、可体悟、可研究。物质、明物质、暗物质这三种物理之物质,是道、可道之道、不可道之道这三种哲学之道所对应的科学实例。
三物质之间的系统分有关系模型示意图
用公式表达为:物质=明物质+暗物质。
另外,可以证明,暗能量,暗信息、潜意识等也均属于不可道之道。
四、意义价值
该首句新解和形上演绎力求超越王弼,从而具有什么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呢?新解演绎至少具有三个重要方面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1、化整为零,道一分三。
传统上对《道德经》的解释中,只有一个笼统、模糊、异义的道,在实际研究中是将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这两道混为一谈,合二为一,既可名又不可名,既可言又不可言。结果造成理解上的极大困难,难以把握道究竟是什么?哪些道是可道的?哪些道是不可道的?按照新解,化整为零,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一分三,将一道分为三道,即道,可道之道,不可道之道。一分为三,化一为三,化总为分,化大为小。总之,辩证本体,两道一道。反序三道,即可道之道,不可道之道,道。道为,即可道之道,又不可道之道。因为,正反合,合为即正又反;有无合,合为即有又无;阴阳合,合为即阴又阳;言意合,合为即言又意。此乃合三为一的辩证法。
所以,化整为零,道一分三。
2、先易后难,两道递进。
老子提出可道,王弼提出可道之道和不可道,没有拓展到不可道之道。
以上已经充分证明,占《道德经》字数11%的可道部分,较易把握。因为,可道之道,简单,具体,有形,言语,平常,它可以表现为已知的语言和显性的信息。但是,占《道德经》4.4%的不可道部分,较难把握。因为,不可道之道,复杂,抽象,无形,意会,超常,它有些表现为包括暗物质在内的未知物质,有些表现为包括潜意识在内的隐性意识。
在大道统领之下,两道递进,先可道而后不可道,先可道之道而后不可道之道。这就是探索道的实际过程,先容易后困难,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先有形后无形,先言语后意会,先平常后超常。因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第六十三章),“前后相随”(第二章)。大道之下,首先研究探索简单现象的可道之道,通过两道辩证关系,超越简单,超越现象,超越具体,超越有形,超越言语,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方法工具,比如系统科学中系统分析方法[32],最终获得可道之道背后的复杂的、本质的、抽象的、无形、意会的不可道之道。不难预计,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可道之道可以逐步转化为可道之道。实例有,中国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33],以及四川雅安锦屏山地下暗物质实验室[34],整个探测过程就是先明物质而后暗物质,先可道而后不可道。
三道之间的系统递进关系模型示意图
一道统领两道,先可道之道,后不可道之道。
3、哲学智慧,本体辩证。
王弼老学只达到可道之道与不可道的水平,没有升华到不可道之道以及三道的本体辩证哲学高度。新解演绎首句的形上价值与哲学智慧就在于,道的本体与辩证之统一,一道与两道之统一,三道之统一。
首先,在《道德经》的首句首字,老子就直接地提出了经典文本的最高哲学范畴中的本体范畴——道。按照老子思想,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第一章)。“始、母也是同层次的概念,开始与母体都指的是…最初的东西,故它们都是本,都有本体的意义”[35]。道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本,宇宙之本。它既是物质之本,因“道之为物”;又是意识之本,因“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并且,“天地根”(第六章),“深根固柢”(第五十九章),“复归其根”(第十六章)。根乃本也,本乃本体,根乃本体。约占五千言的15.3%的四道总体部分,既是全文的辩证部分,更是全文的本体部分。因此,老子本体论就是道本论和一道论,《道德经》就是道本经和本体经。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创以道为本的本体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深刻的形而上的本体思想”[36],并且“道之本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特点,说明道是超越人的感知能力的一种存在”[37],从而使老子成为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大师。
其次,在《道德经》的首句,老子就间接地演绎出经典文本中最高辩证范畴中的三对辩证对子:可道与不可道,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两道),常与非常(平常与超常)。两道之间,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集中体现在两道之间的差异与区别。统一性集中体现在两道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冲突和相互协调”[38]。概括而言,两道关系就是言意关系,近似于老子说的“言心”关系。例如,在《道德经》第八章中有,“言善信”,“心善渊”。也即“言心”关系是“善信”与“善渊”之间的辩证关系。两道关系的真实案例有上述明暗两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于是,三道之间关系是道言意之间的关系,或者是道言心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经过对全文逐字逐词的专业筛选及数据统计,发现在五千言共八十一章中,竟然包含总共高达191对的辩证对子,平均每章有2个多辩证对子,所有对子的总字数643,占全文的近13%!例如:“言心”,“智愚”,“本末”,“道器”,“知行”,“神人”,“真伪”,“善恶”,“美丑”,“益损”等等。两道是全文中最大的辩证对子。这191对辩证对子的特大群正是有待深耕的宝藏之地,极具研究价值。另文论证。
可以说,五千言,章章辩证,处处辩证。“正言若反”(第五十八章),“负阴抱阳”(第四十二章),“有无相生”,正反辩证,对立统一。老子的辩证法就是正反法和两道法,《道德经》就是两道经和辩证经。老子在《道德经》首句中首创正反两道的辩证法,“老子哲学对中国辩证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9],从而使老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辩证法大师。
“道之可道与不可道,名之可名与不可名之间构成的辩证的统一,而不是单纯的对一方的否定,这似乎更符合《老子》的辩证思想和自然圆融的风格”[40]。并且,“老子不是道体与道用、无与有的分离论者”[41]。老子道学,以道为本,体用结合,亦体亦用。
《道德经》本身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包括本体经[42]和辩证经,或称三道经。它绝非南面之小术,而是天下之大道。绝非单纯实用型的语言经、历史经、政治经、伦理经、社会经等,这是由《道德经》的哲学境界所决定的,包括本体高度、辩证精确、认识层次、价值取向。虽然,《道德经》中有语言、历史、政治、伦理、管理、社会等诸多经典内容,学者也可以分别从语言、历史、政治、伦理、社会等单一角度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德经》始终是以哲学为本,本体为本,辩证为本,三道为本,智慧为本。因此,老子的三道哲学和本体辩证就是2500年前中国向全世界贡献的最高智慧理念和哲学思想。
至于老子《道德经》三道哲学的诸多实际应用,另文详论。现仅举一例,认识老子之道的整个辩证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老道三个阶段的系统流程关系模型示意图
简化为数字公式就是“一三一”。其中:前一初级,中三中级,后一高级。
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阶段,表示为公式中的第一个“一”。“有生于无”(第四十章),从无到一,创生之道,原始之道,超越无道而走向一道,超越器用而走向道本,此乃道之初级境界。
第二阶段,表示为公式中的“三”。“一生二,二生三”,一分为三,中介之道,三分之道,超越一道而走向三道,超越本体而走向本体辩证,此乃道之中级境界。
第三阶段,表示为公式中的第二个“一”。“复归其根”,合三为一,整合之道,最终之道,超越三道而走向最大一道,超越本体辩证而走向最大本体,此乃道之最高境界。
综上,制作一张老学四道系列的具体内容表。
老学四道系列的具体内容表
老子哲学四道系列中的重点关键是三道。因为,三道是一道与两道之和,是四道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全文小结:将《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哲学性地新解为三句:第一句,道一分二,即将一道分为两道,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第二句,可道之道为平常之道;第三句,不可道之道为超常之道。形上演绎老子三道,即道、可道之道、不可道之道。本文最大哲学智慧突出体现在,道的本体与辩证之统一,从而哲学性地揭示老子哲学中核心的核心——三道。
最后,收笔前有感:现代全球哲学自海德格尔起,回归“基本的存在论”或本体论[43]。于是,回归古老的本体辩证,绽放年青的本体辩证,期盼未来的本体辩证。因为,最高的哲学智慧是永恒不变的,纯粹的本体辩证是永恒不变的,永不过时,永不落伍,永不转向!老子不老,本体不老,辩证不老,智慧不老,哲学不老,这就是五个不老!
(2025年2月1日写于佛山)
[1] 本文系2024年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项目《“体用贯通,传承创新”——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暨2024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年会的会议论文,论文获奖,网上首发。
[2] 郭晓鸣,哲学硕士,副教授,广东创誉(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广东省老子文化学会会员。
[3]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4]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页。因本文引用《道德经》语句太多,之后《道德经》引注,只注章序,均省略脚注。
[5]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3—77页。
[6] 参考刘固盛主编:《中国老学通史·先秦两双卷》,《中国老学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中国老学通史·宋元卷》,《中国老学通史·明清卷》,《中国老学通史·近现代卷(上)》,《中国老学通史·近现代卷(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年。
[7] 刘固盛主编:《中国老学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74页。
[8]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页。
[9] 牟宗祥主编:《老牟说道德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4页。
[10]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6页。作者可能首创以系统科学的系统模型方法,构造老子道学的若干个系统模型。
[11]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中国哲学史(第二版)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38页。转引自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12] 意会,搜狗汉语,2023年4月26日。
[13]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14]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98页。
[15] 林光华:《《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页。
[16] 张尚仁:《道德经解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年,第80页。该书只提出这一命题,未论证。作者已充分论证,“道是系统”。“道与系统”是作者着书中的《系统老学》中的重要一章。
[17] 白思俊等编着:《系统工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18] 郑开:《道家形而上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19] 于晓华:《如何正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网络微信搜索,2025年2 月4日。
[20] 庄子:《庄子》,方勇注,中华书局,2015年,知北游。
[21] 成玄英:《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见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华中师范大学:《老子集成》第二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285页。
[2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2页。
[23] 刘固盛主编:《中国老学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93页。
[24] 牟钟鉴:《老子新说》,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第4页。
[25] 庄子:《庄子》,方勇注,中华书局,2015年,大宗师。
[26] 刘笑敢:《〈道德经〉智慧100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页。
[27]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28] 蒋锡昌:《老子校诂》,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页。
[29]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30] 暗物质(物理名词),微信百科,2024年11月30日。
[31] 马潇汉:《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暗物质,为什么科学家要假设它存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墨子沙龙,2024年12月25日。
[32] 白思俊等编着:《系统工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33]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九载探秘,宇宙征程再启新章》,微信搜索,2024年12月17日。
[34] 《地下2400米!这个实验室有何玄机》,北京:《人民日报》,2025年2月2日。
[35] 康中乾:《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6页。
[36] 康中乾:《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0页。
[37] 冯国超:《道可道:老子的道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24年,第20页
[38]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中国哲学史(第二版)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0页。
[39]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中国哲学史(第二版)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9页。
[40] 刘笑敢:《〈道德经〉智慧100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页。
[41] 张详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20页。
[42]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07页。老子开创了“本体论哲学”。
[4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2页。他批判了自古希腊至他为止的所有西方哲学家,创立基本存在论。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