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积极推动“绿色殡葬”,鼓励市民以更环保方式,表达对亡者的思念。不过受制于华人传统“入土为安”观念影响,不少人仍对“撒灰”入海或纪念花园存在顾忌,故食环署今年亦通过持续且多元化的“人生学堂”活动,籍着推广生死教育,鼓励市民及早规划身后事,亦冀港人更接受“绿色殡葬”。艺人陈敏儿向《星岛》分享自身经验,透露丈夫廖启智离世后纵有不舍,但明白即使土葬,遗体终有“腐化成泥土”的一天,反而绿色殡葬“一切从简”,可令“先人及在生的人都轻松点”,故最终选择将亡夫骨灰撒在他最热爱的土地上。
▲“绿色殡葬 爱在延续”互动展览设有家庭互动活动,让市民轻松探索生死。
▲陈敏儿呼吁多向亲人道谢、道爱、道歉、道谅及道别,有助放下心结。
举办“人生学堂”推广绿色殡葬
食环署高级卫生督察(行政及发展)特别职务李启伦表示,殡葬牵涉到传统的社会习惯,改变需要很长时间,需给时间让社会慢慢接受,“以前推动火化服务,也花了超过40年才成为主流的丧葬方式”。他冀透过提供及优化绿色殡葬设施和服务,及公众教育和宣传,使绿色殡葬逐步成为处理骨灰的主流安排。
本港目前有两种绿色殡葬方式,即在纪念花园撒灰或在海上撒灰。李启伦指,会参考香港的实际情况与成效,对推出更多类型的绿色殡葬服务持开放态度。他指,市民可透过网上申请使用绿色殡葬,申请不设时限,全年皆开放申请;若不需要为先人设立牌匾,绿色殡葬服务的费用更是全免。
另外,食环署亦已设立“绿色殡葬中央登记名册”。李启伦表示,截至去年底约有1.5万人已登记选择绿色殡葬。而已过世的登记者中,有七成的后人也遵从逝者心愿,採用绿色殡葬为其送行。
李启伦表示,署方在今年也会陆续举行一系列的“人生学堂”活动,以推广绿色殡葬。其中,主题为“绿色殡葬 爱在延续”互动展览已在上月开幕,结合专题讲座、工作坊及家庭互动活动,并为儿童设立绘本故事区,长者话剧表演及摊位游戏等,冀让参与者不分老幼,均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和探索生死。署方预计,今年第三、四季会继续举办生死博览会等相类活动。
鼓励实践“五道人生” 放下心结
早年丧夫的艺人陈敏儿,亦在“人生学堂”活动中分享对生死的感悟。她指非常认同绿色殡葬的理念,“一切从简,能让先人及在生的人都轻松点”。她指,传统中国文化中,亲人过世必须保持完整遗体及土葬,但现在已开明很多,“我想亲人心中总有不舍,但这份执着是没有必要的。就算是土葬,遗体终有腐化的一天,也要成为泥土”。
陈敏儿续指,将遗体火化后并将其撒入大海或土地,能将生命回归至源头。她又指,要尊重逝者的意愿,忆述亡夫“智叔”廖启智生前喜欢爬山,接触泥土,故在他离世后选择将骨灰撒至土地而非大海。她又表示,近年专注生死教育工作,鼓励大家实践“五道人生”,即向亲人道谢、道爱、道歉、道谅及道别,“透过五句简单的话,能让临终的人及在生的人都放下心结,死亡人人都要经历,但要将遗憾降至最低”。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