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第一所监狱──中央监狱于1841年建立,时至今日,惩教及监狱事务已发展超过180年,期间留下大量极具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和资讯,当中不但记录了惩教工作的发展和变迁,更成为香港历史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公众更了解监狱内貌、历史及惩教制度的发展,惩教署设立香港惩教博物馆,内设10个展览室、模拟绞刑台及模拟囚室,展示600多件历史文本、照片和物品,让访客犹如回到过去,深入了解香港的惩教历史。
香港惩教博物馆开设于2002年11月,楼高两层,位于赤柱的香港惩教学院旁边,设于地下的4个展览室主要展示监狱发展及内貌,另外6个展览室位于一楼,主题为职员制服、徽章及装备、越南船民、自制武器及违禁品、惩教与国家安全、工业及职业训练组,以及本地及海外合作交流。博物馆旁边的花园更放置了旧监狱的围牆,而顶部则建有模拟监狱的瞭望塔──“炮楼”,为访客重现昔日的惩教设施。
▲香港惩教博物馆助理馆长马祺俊(左)及博物馆助理李钰麟(右)介绍馆内的大型笞刑架。
走入博物馆,一大一小的笞刑架随即映入眼帘。本港于1840年代已实行笞刑,一些罪犯在监禁期间亦要接受笞刑。馆内的大型笞刑架曾在域多利监狱及赤柱监狱使用,较小的笞刑架则在当时的教导所及劳役中心使用。及至上世纪80年代,笞刑渐渐停止使用,及至1990年废除,笞刑亦成为历史。
香港惩教博物馆助理馆长马祺俊表示,最令访客感兴趣的展品除了1号展览室的笞刑架外,位于一楼的模拟绞刑台亦吸引大部分访客驻足。他指出,等候执行绞刑的死囚会被安置于赤柱监狱“H”座囚仓并接受处决,及至1993年,香港修例废除死刑,“H”座囚仓亦改建为新的赤柱监狱医院,博物馆特此制作模拟绞刑台,供访客了解香港执行死刑的历史和变迁。
博物馆的一楼设有新旧两个模拟囚室,透过对比向访客展现监狱制度的演变。博物馆助理李钰麟在惩教署工作30年,退休后加入博物馆成为导赏员亦超过15年,他指出,今昔囚室的设备截然不同,从模拟域多利监狱的旧式囚室所见,当时设有木制睡床,地上摆放一红一黄的胶桶,以供存放排泄物和清水,及至1973年赤柱监狱发生暴乱后,囚室设施不断改良,例如增加现代化冲水座厕等设备,囚仓内的物料亦改为玻璃纤维和不绣钢,避免遭焚烧或破坏。
▲访客可参观绞刑台,了解往日执行死刑的情境。
从模拟囚室继续前进,便踏入“越南船民”展区,展示了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越南船民涌港、香港政府基于人道立场收留的情况。李钰麟称,当时抵港的难民交由惩教署暂时管理,需要动用多个惩教院所收容越南难民并提供照顾,直至1998年最后一所越南船民羁留中心“万宜羁留中心”关闭为止,这些珍贵的历史片刻亦被收录于博物馆中,更展示了越南船民自制的工艺品和武器,供市民探索他们当时的生活点滴。
▲香港惩教博物馆。
▲香港惩教博物馆内的仿真囚室。
▲越南船民自制的武器。
▲自制麻将。
马祺俊表示,博物馆重视资讯性和趣味性,展品大多为承载历史的真实物品,包括笞刑架、囚衣,当中6号及7号有关越南船民历史的展览室所展示的违禁品及武器均为真品,希望藉此提高观赏价值,并令参观过程更富趣味性。
马祺俊补充,博物馆长期与大馆合作,亦会向对方借出珍贵的展品和相片,例如现时存放于大馆的打指纹工具、囚衣、旧犯人须知小册子等,令更多市民可以接触到惩教历史;博物馆亦不时接待学校团体,更与惩教署“更生先锋计划”合作,安排青少年参观,以宣扬社区教育讯息。
香港惩教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为星期二至星期日及公众假期,市民可以免费入场,无须预约,15人以上的团体可以在网上申请导赏服务,在导赏员带领下深入探索惩教故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