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星期五,我早上有研究生的课,12点下课后,便在微信中看到程毅中先生去世的噩耗。我一下愣住了,因为这两天,我快递给程先生的书迟迟没有送到,正和北京的快递员交涉。2023年3月,程先生给我的小书《从史记到人物志》题写了书名,书刚刚印出来,程先生还没有看到呀!我在教师休息室一直坐到12点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翻了翻程先生寄的书、写的条幅、信札。再也见不到慈祥和蔼的程老师了,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享誉海内外的着名学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95岁高龄,一直不停地读书写作,他太累了!
本想写一段缅怀的文字,因下午要去四川大学参加“中华词曲比较与文体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散曲学会成立大会”,就没有动笔。3月26日,北京举行了程先生的告别仪式,我读到了徐俊先生的《雨丝风片座中春——程毅中先生晚年琐记》,其中描写程先生弥留之际的情状,令我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程先生半躺着,病号服从前面反穿伸出两个胳膊,高举双手,高过目光,作打字状,后来又右手捏着左手大拇指,作按动鼠标状,眼睛则直盯着天花板,若有所思。天花板有灯箱,貌似电脑显示屏。
这个片断,像电影的特写镜头,时时萦回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意识受到病痛损坏后的妄想和错觉状态下,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写作。我要把程先生对我的指导、关怀和鼓励,写下来。
一
1990年,我进入敦煌文学领域,开始校注和研究敦煌赋。由于敦煌赋与中国传统的“深覆典雅,指意难明”(《论衡·自纪》)的传统文人赋迥然不同,它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它的文体名称有“小品赋”“白话赋”“民间赋”等不同叫法。而程毅中先生写于1961年的《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则明确提出了“俗赋”这一概念。他说:“敦煌写卷中,除了变文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叙事体的俗赋。”1963年出版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俗赋》专节。从此,“俗赋”之名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文体概念,正式确立并很快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就是读这篇文章进入敦煌俗文学研究领域的。之后,程先生又发表《敦煌俗赋的渊源及其与变文的关系》《俗赋 词文 通俗小说》《再论敦煌俗赋的渊源》等论文,讨论敦煌俗赋的渊源,认为秦汉杂赋是敦煌俗赋的源头。
1993年,兰州举办“全国古籍整理学术讨论会”,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黄克先生来开会,送我一本程先生的《唐代小说史话》。这部着作对唐代的近百部小说一一道来,从作者生平的考辨、作品的成书,到版本流传、内容分析、艺术判断,线索极为清晰,而对前人的成果,也是广采博取。文献学的研究、文学的研究,都是言简意明,厚重沉稳。让我这个初学者也感悟到学术研究的魅力。后来见到敦煌俗文学研究大家张鸿勋先生,交谈中他对程先生的着作赞不绝口,我对程先生越发景仰了。之后,凡是能找到程先生的文章,我都认真拜读,像《叙事赋与中国小说的发展》《敦煌俗文学与古代小说》《先秦两汉的杂赋与〈宋玉子〉》《敦煌本〈孝子传〉与睒子故事》《〈舜子变〉与舜子故事的演化》等,都是我印象很深、受益很大的论文。
2001年4月,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完成了,题目是《俗赋研究》,程先生写了评语:
百年前,敦煌遗书中俗赋的出现,引起了文学史研究者的注意;近年尹湾汉简《神乌赋》的出土,又推动了文学史特别是俗文学史研究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契机,对汉代以来的俗赋进行了全面研究,上溯先秦辞赋,下连唐五代变文,取材广博,论证细密,为中国赋史作了重要的补充。第一章以汉代杂赋为中心,分析其内容和形式的特点,使我们对《汉书·艺文志》着录的杂赋有了具体的认识。第二章发掘了许多汉魏六朝的俗赋作品,包括不以赋名的游戏文、实用文及民间文学,扩展了研究者的视野。本文资料丰富,论证充分可靠,在学术上有新的突破,作为博士论文是完全合格的。
在正式《学位论文评议书》外,先生还给我写信,指出论文的一些问题:
俊琏先生,大作已粗略拜读,获益良多。尊论取材广博,考析周密,十分钦佩,当可通过答辩。深期能读到全文发表。
文中偶有所见,愿供参酌:
1.2页引及拙文,《文学遗产增刊》第十辑,实出版于1962年7月,《敦煌变文论文录》有误。
2.113页《寻人启示》及以下各处“启示”,当作“启事”,想系拼音输入之误。
3.118页引王琳《鳝表》,《太平广记》引作《表》,《酉阳杂俎》引作《表》。似应出注说明。
评议书一并寄上。
专此奉复,顺颂
着安
程毅中 2001年6月1日
先生是俗文学研究的大家,他的肯定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他细致入微,指出文章的错误,也令人感动!当年我就以“俗赋研究”为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而获准立项,成为我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答辩之后,我按照答辩委员会诸位先生(北京大学安平秋先生、杨忠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陶文鹏先生,兰州大学张崇琛先生,西北师范大学霍旭东先生、王福成先生和导师赵逵夫先生)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于200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程毅中先生题写了书名,并通读了近30万字的书稿,撰写了序言。先生的序言对拙着的评价极为中肯,今摘录部分文字于后:
俗赋的名称,是在敦煌遗书出现之后才产生的。伏俊琏先生对俗赋的发生发展作了全面的研究,广征博引,从它的渊源和流变,到历代各体的考论,为中国的赋史写出了新的篇章。他抓住了“韵诵”的特征,蒐罗了各种名称不一的作品,条分缕析,归纳出了一个俗赋的系列。所谓“诵”与“赋”的关系,见于《汉书·艺文志》引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说明了赋与诗的区别。但伏俊琏先生则具体分析,又指出了“赋”与“诵”的细微区别。《国语·周语》上曾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分别举出了各种职责。前人往往以“瞍赋矇诵”并称,而《俗赋研究》却进一步分析,指出了刘歆、班固已经把二者混淆了(稿本29页)。这些地方就显示了作者研究的精细入微,给了我新的启示。当然,诵与赋的音调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已经很难说清,不过诵的范围似乎比赋略小一些。较早的“诵”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又襄公四年记国人诵之曰:“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都是押韵的民间歌谣,与俗文学的关系更密切。“赋”在春秋时已经确定为赋诗的动词,成为大夫的专长,而“诵”还保持着民谣的传统。随后大概“瞍赋”与“矇诵”就逐步合流,连刘歆、班固也分不清了。诵的传统,更多的保存在杂赋里,至少一直传承到唐五代的敦煌俗赋及其变体,与其他三家赋的区别也就在此。我觉得《俗赋研究》就是围绕这一中心线索展开考论,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
……
本书对俗赋的讨论到敦煌的俗赋为止,对它在后世的流变及影响,只作了适当的提示。作为读者的奢望,希望作者今后能鼓其馀勇,再加扩展,继续论证,例如明代的通俗文学丛钞《绣谷春容》、《国色天香》等书中的俗赋以及俗赋的变体如邓志谟的七种《争奇》等,还可进行适当的论述。甚至通俗小说里的赋赞,也可以看到俗赋的深远影响。再如越南的俗赋也有《王陵赋》和《韩王孙赋》等(据王小盾《从越南俗文学文献目录看敦煌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前景》,见《清华大学古代汉文学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1版),又是俗赋在域外的传承,为我们开辟了另一个天地。至于俗赋对小说和曲艺的影响,更是广阔的原野,大有英雄用武的馀地。如果多讲一些,也许可以使我们对俗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有更清楚的认识。
程先生不仅对拙着进行了充分肯定,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这一课题今后研究的方向,就是俗赋在后世的流变及影响。着名戏剧史家胡忌先生也在读到我的文章后,多次给我写信,就俗赋与宋代以后俗文学、尤其是与戏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并鼓励我把此课题继续研究下去。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自己的学养所限和慵懒,《俗赋研究》出版后,我就再没有在“俗赋”下大功夫,今日回想起来,是辜负了程先生和胡先生的厚望,翻看二位先生的遗札,更是愧疚。
二
正是因为“俗赋”研究的因缘,我和程先生的联系就多了起来,我有什么论着,会给先生寄一份。先生也给我赠过他的多种着作,我现在有先生多种着作,哪些是先生签名赠送的,哪些是我购得后请先生签名的,我都分不清了:《宋元话本》《古小说简目》《唐代小说史》《宋元小说研究》《明代小说丛稿》《中国小说史料简论》《古体小说论要》,古籍整理方面的有《玄怪录 续玄怪录》《隋唐嘉话》《轮回醒世》《清平山堂话本校注》《古体小说钞》等,就在他去世前不久,还给我寄来重印的《宣和遗事校注》。
2006年《程毅中文存》出版不久,先生就寄我一本。2010年4月10日,我参加浙江大学在杭州华北饭店举办的“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先生又托参会的柴剑虹先生带给我《程毅中文存续编》,当时先生已经八十周岁。接到先生的着作,我非常激动,当即给程先生写了一首诗,用短信形式发给柴剑虹先生,请他转程先生,回到兰州后,又誊抄一份寄给先生:
呈程毅中先生
先生学界耆宿,着作等身。庚寅上巳,西子湖畔,先生托柴剑虹老师以签名之《程毅中文存续编》见赠,感慨系之,聊为四韵,以为先生杖朝之颂。
几番千里访京城,学界争传盛德名。
宏着等身及稗史,冰心提携有西戎。
千茎白发拂书海,万里山河助气雄。
世上由来仁者寿,期颐笑看醉春风。
2010年4月12日于西子湖畔之华北饭店
不久,收到先生的回信:
俊琏先生:
赐赠大作一诗,先已由柴剑虹先生抄示,复蒙手书寄下,不胜感谢,读之尤觉惶恐。本拟作一首,恨才力不继,觅句无从。且“西戎”一韵,更为难押。不知您以“戎”为西北少数民族之代称,有无所据?无已,暂以拙作《八十自励》一律,录呈斧正:
小康已是不差钱,晚食从容可早眠。
求索未能追前辈,偷闲有意学青年。
抄书暂借磁盘记,通信多凭网络连。
脑力渐衰难自弃,及时充电莫迟延。
率尔之作,尚祈指教。闻知您已高就兰州大学,谨表祝贺,想当大展骥足,一日千里。如有新着,仍以先读为快。
专此奉谢,顺颂
着安
程毅中拜启
(二〇一〇)五月四日
我不会写诗,呈给程毅中先生的诗是硬凑出来的。“冰心提携有西戎”是想说程先生提携后学,对我这样“地居下国,路绝上京”(唐史学家刘知几评十六国时期甘肃学者刘昞的话)、落后偏僻地区的后学也一视同仁。我表达不顺畅,致使先生有“‘西戎’一韵,更为难押。不知以‘戎’为西北少数民族之代称,有无所据?”的疑问。后来重抄寄先生,就加了说明:“兰州本西戎旧地,文化落后,先生不因之见弃,而赐书写序,提携教诲;冰心玉壶,感我实多!”“万里山河助气雄”是借用先生《龙庆峡纪游》诗的句子:“归来论创作,江山助气雄。”
2014年,我有了去巴蜀工作的想法,这年中秋我在重庆。2015年初,我正式在西华师范大学就业。这两年的中秋,我都写诗叙情,并呈上程先生:
甲午(2014)中秋在北碚作(古风)
日出东南隅,日落关山秋。
浮萍寄清水,蹉跎又白头。
庚子到甲午,韶华一时休。
明月无穷极,西北有高楼。
人生常迁移,百年逆水舟。
甲午中秋夜,漂泊西南游。
青山满重庆,渌水绕渝州。
江山美如画,大江天际流。
岁月忽已晚,拊膺梦悠悠。
乙未(2015)中秋南充咏怀(古风)
乙未徙果州,卜宅仁里求。
所居名华凤,比邻纪信楼。
士气今犹壮,慷慨谁与畴。
川北连天雨,飒然天地秋。
清商遂用事,祝融已回舟。
冉冉老将至,我生何所求。
满眼青青色,高歌念旧游。
初到异地,自然有点消沉。程先生看到我的习作,回信多所鼓励,并抄录了他的《中秋夜作》:
古人咏月诗千首,写出悲欢万种情。
识得星球真面目,无论圆缺总晶莹。
先生还讲他1964年到1978年间参加“四清”运动、遇上“文革”,几乎没有时间读书,用这样的经历教导我:有安静的时间读书是最大的幸福。
2015年,我领衔申请并获批首届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团队”,2016年,又申请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研究”,从此以后,我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做唐写本的整理与研究,与师友的联系就少了。除了节日打电话问候程先生,春节前寄几斤兰州百合外,写信少了。2023年春节刚过,我收到程先生的电子信箱来信:
俊琏先生:
新春吉祥,合第安康。节日已过,我刚从徐俊处打听到您的信箱。久未通问,想当起居平安。去年中华曾转来百合一包,不知何来,想系足下所赐,无从致谢。请示尊址及电话,将寄上拙着《宣和遗事校注》一书请教。顺颂近安!
程毅中 2023年2月12日
我即刻回信,请先生为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册子《从史记到人物志》题写书名,并恳请先生为我的书房题写“间粱屋”书斋名。先生回信:
俊琏先生:
惠函奉悉。我近年因颈椎病压迫神经,两手指麻痛,不便握管,写字困难,为尊着题签一时未敢应命,待稍静心试笔后选一条或堪入目者寄上。否则请徐俊兄代劳为宜。先寄上拙着请教,想能收到。顺颂健康平安!
程毅中2023年2月25日
数天之后,先生两手发麻略有好转,就写好了书签和斋额,并挂号寄我,附信云:
俊琏先生:
遵嘱试写书签两条,不知能否适用。斋额希勿张挂为宜。作为纪念可也。收到后在电邮信箱上复两字即可。
顺颂健安!
程毅中上 2023年3月4日
挂号信3月4日下午发出,到3月7日,程先生电子信箱来信:
俊琏先生:
您好!前日从邮局寄上书签斋额,想已收到,请在电邮信箱上复告两字即可。顷翻出大着《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重读,得益甚多。尤于《〈汉书·艺文志〉“黄帝书”》深感兴趣。2012年捧书草草浏览,当时未曾注意。21年拙作《试论中国古代小说观的传承和发展》一文,对黄帝书亦有所妄议,未能参考尊着。随后又附记《黄帝说与黄帝内传》一文,有所质疑。今附呈求教,诚希不吝指正。顺颂健安。
程毅中上 2023年3月7日
先生知道我杂事多,时间紧,就说“请在电邮信箱上复告两字即可”,多么体贴入微的老人呀!《〈汉书·艺文志〉“黄帝书”考》(上),是我提交“2007年黄帝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当年主持会议的着名学者张岂之先生在会议闭幕总结时就表扬了这篇文章,说是一篇“别开生面,令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收入朱恪孝、谢阳举主编的《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有张岂之、程毅中两位先哲的肯定,斯文何其有幸呀!拙着《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是我2012年寄给程先生的,没有想到94岁高龄的先生在11年后还记得清晰,还翻阅其中收录的短文,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由此我联想,大学者看文章,往往不计名分,不看作者地位,只管文章内容是否可取。刍荛之言,君子或有可采者。
转眼间,程毅中先生去世一周年了。我僻居西部,与先生的交流并不多。但先生给我的信,给我的赠书,我都精心保留着。重读这些文字,回忆程先生的耳提面命,深感他老人家谦和仁厚的胸怀,渊博通透的学问,爱护提携后学的贤者风范。
(作者为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8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