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卫生局提出“控烟十招”引起争议,包括禁止加味烟,有议员及商界担心控烟太严,会影响经济及旅客来港意欲。医卫局前晚发稿称,访港旅客早于3年前已不可携带另类烟来港或抵港后购买,禁令实施3年来,“香港旅游业不但没有受影响,2024年访港旅客人数更已回复至疫情前水平。”不过翻查旅发局数字,2024年录得近4500万访港旅客人次,明显未回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5591万人次的水平。有议员及旅游业界指,当局推动政策须仔细衡量会否影响经商及旅客访港意欲。
据报医卫局最快本月底向立法会提交控烟相关条例草案,涵盖“控烟十招”,包括提高私烟罚则、扩大禁烟区等,又倾向由明年第二季起,不能再在公开场合吸食电子烟;至于备受争议的禁止加味烟,当局拟最快明年先禁非薄荷烟,之后再禁薄荷烟。
邵家辉:反对“家长式管治”
医卫局前晚发新闻稿,指称《星岛日报》就有关控烟政策的报道“内容失实和误导公众”,星岛新闻集团表示极度遗憾。新闻稿提到香港从2022年4月起已禁止进口另类烟,包括电子烟和加热烟;售卖或为商业目的而管有另类烟亦属违法,因此访港旅客早于3年前已不可携带另类烟来港或抵港后购买。局方指禁令实施3年来,香港旅游业不但没受影响,“2024年访港旅客人数更已回复至疫情前水平”,又指声称政府进一步禁止管有另类烟物质会影响旅客访港意欲,“完全漠视另类烟已于3年前禁止入口及售卖的事实”。
不过,根据旅发局今年1月15日公布的数字显示,香港去年录得近4500万访港旅客人次,明显未回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5591万人次,更遑论2018年的6514万人次水平。自由党立法会议员邵家辉亦引述旅发局数据,2023年来自泰国及新加坡的访港旅客,分别约44万人次及35万人次;2024年逾52万人次及46万人次,但数字仍低于2018年的56万人次及53万人次,反映访港旅客人数仍未及疫前。
邵家辉强调支持控烟大方向,希望市民减少吸烟以保持身体健康,但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需与国际接轨,质疑禁售果味烟等措施过于严厉,全球不少地方亦未有此类禁令。他重申香港是自由开放社会,反对过度严格的“家长式管治”,“只要无影响他人,成年人应有自己选择权。”
民建联议员梁熙亦指,去年访港旅客数字与疫前仍有一段距离,反映经济仍未全面复甦,认为当局推动任何政策时,应仔细衡量会否影响经商环境及旅客访港意欲。他期望政府充分咨询各持份者,再决定如何推展。
陈凯欣:缩短旅程也是影响
对于医卫局称“控烟工作绝不影响旅客访港意欲”,立法会议员陈凯欣表示,条例至今仍未交至立法会,“世事无绝对,未来没人能预测”,不认同当局使用的字眼,强调即使将来只有小部分旅客因控烟政策而决定缩短留港时间甚至不来港,亦算是有影响。
至于加味烟,医卫局计划立法禁止售卖加入味道(如水果味)的传统吸烟产品,同时亦适用于水烟,以贯彻政策一致性,新闻稿并提到水烟是起源自中东等地区的吸食烟草器具,“传统上不会添加味道”。文创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邵燕宁早前收到中东皇室成员反映,对香港有意禁止加味水烟感惊讶,她昨日向《星岛》表示,普遍中东国家都有提供有味道的Shisha(水烟),建议当局多了解中东文化。
业界指中东皇室惊讶禁水烟
邵燕宁引述旅发局数字,去年2月中东国家旅客来港人数为5110人次,当中4046人次为过夜客;反观今年2月中东旅客来港人数5019人次,过夜旅客更下跌至3619人次,较去年同期差。参考日本政府观光局数字,去年2月访日的中东旅客为6224人次,今年2月更升至10800人次,增长逾七成。
她指港府近年积极拓展中东市场,特首李家超预料今年5月再次出访中东,如要吸引中东高端旅客及商务客,必须更了解中东人士喜好和习俗,便利游客需求。她强调作为旅游界人士,提出意见只想香港越来越好,但不解为何没特意推动中东市场的日本,旅客增长率反而比香港高,值得政府及社会思考。
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则指,香港最大旅客来源是内地,内地逾3亿人是吸烟者,虽然吸烟对健康有害,但烟民的确有实际需要。他认为政府制订更严谨控烟政策时,需留意会否对内地居民以香港为首选旅游目的地构成影响。他建议港府参考日本做法,在旅客热点设立吸烟区,避免市民吸入二手烟。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9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