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存在是“时”“空”“态”的辩证统一。大党独有难题的时间表述为什么是“如何始终”?这一问题实质解答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存在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构建起大党存在的时空整体分析范式。政党引领型国家的范式反映中国共产党与国家的本真关系,揭示了“强政党—强国家”的国家发展逻辑。大党难题之所以独有,根本在于领导超大型国家持续不断发展直至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这种共产主义运动的时空延续、时空跨越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强大的自主性存在,使得党面临其他政党所不具有的独特难题。大党独有难题之所以难,根源在于时空演进中始终保持大党的自主性存在极为不易,即政党事业发展与组织代际更替带来意识形态延续难题、政党聚合与派性分化带来团结统一难题、长期执政与执政惰性带来执政能力提升难题、环境变化与精神懈怠带来精神提振难题、自我塑造与问题呈现带来自我纠错难题、政党肌体健康与病毒侵袭带来政治生态净化难题。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破解大党独有难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但找到答案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主体性力量,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根本在于构建起“共产主义—人民至上—自我革命”永续互动的超稳定动力体系,以引领国家在共产主义方向上发展为动力牵引、确保政党引领型国家人民在场为外在动力、坚持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为内生动力,进而依靠“引领共产主义永远在路上—确保人民至上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历史自觉、主体自为及其客观在场而跨越时空。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根本依托于强大政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破解自身存在问题构成党的建设的根本实践导向。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大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党独有难题”这一重大政治命题,“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52。大党独有难题揭示世界最大政党面临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向,反映了百年大党深刻的主体自省和历史自觉。
大党独有难题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特殊难题,但其生成于中国国家发展这一特殊时空场景,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建设面临的一般性问题。因此,分析大党独有难题,就要跳出就问题而言问题的狭隘视角,将中国共产党置于人类社会政党政治的历史图景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阔视域之中,探究政党与国家的本真关系,构建起大党存在的时空整体分析范式,系统回答大党独有难题“为何独有”“何以之难”“如何破解”,揭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超稳定动力体系。
一、问题提出:大党独有难题的时间表述为什么是“如何始终”?
大党独有难题作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党治理原创性概念,日益成为党建研究的热点议题。学界对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历史经验、破解路径等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一是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逻辑研究。政党规模论,即党的规模对先锋队性质的影响、对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制约形成大党独有难题[2]。二维度论,即大党独有难题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质和高远使命、生成于党带领人民推进社会革命的宏阔征途[3]。三维度论,即在于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自觉与理论主动、基于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深刻忧思、世界其他大党老党兴衰成败的警醒与借鉴[4]。
二是大党独有难题的基本内涵研究。三大难题说,难在跳出历史周期律、把握大国治理规律、体现大国担当[5];难在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和严峻挑战[6];内含马克思主义政党“底色之题”、社会主义执政党“执政之题”和世界大党“规模之题”[7]。四大难题说,难在教育管理党员、政党自我调适、实现长期执政、永葆政党初心[8],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超大规模政党的规模治理、巩固长期执政地位提升长期执政能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难题[9]。五大难题说,保持长期执政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进行治国理政等难题[10],永葆活力难题、集中统一难题、动员群众难题、自我监督难题和长期执政难题[11]。
三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历史经验及价值意义。其经验在于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强化执纪监督和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12]。其原创性贡献的价值意义在于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到全新高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证、为世界各国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3]。
四是大党独有难题的破解路径。学者们普遍认为,党的自我革命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途径。单视角路径论,发挥大党独有优势[14]、塑造大党品质[15]、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16]、以“三个务必”[17]等来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三大路径论,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18]。四大路径论,坚持党的领导、淬炼高超本领、激发持久动力、检验实际效果[19]。五大路径论,推进科学理论创新发展,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坚定不移进行自我革命,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弘扬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八大遵循论,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人民至上、理论创新、敢于斗争、自我革命、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21]。还有许多学者依据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提出破解举措。
学界既有成果为大党独有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对这一热点议题的解读式、短时性研究居多,长时段、宽视野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其生成原因缺乏系统性解释。“六个如何始终”标识了大党独有难题时间的持续性、表征的特殊性,“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22]6。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革命性锻造过程中生成的,党的革命性锻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其根本解答的是党的存在问题。大党独有难题并非短期内生成也并非短期内能彻底解决,其生成和解决是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统一的过程,如何确保中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持续发展,如何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如何确保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即如何始终保持党的自主性存在,构成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价值指向和实践诉求,这种持续自主性存在的主观意愿与客观世界现实境遇之间的持续张力生成大党独有难题。
大党独有难题缘何体现为“如何始终”?确保党的建设的理论自省和实践自觉迫切需要回答这一基础性、关键性问题。本文意在以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引入无产阶级政党生存发展历史进程的长时段视角和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演进发展的宏阔视域,将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相统一,建构起政党引领型国家的分析范式,通过解答政党存在论的元命题以揭示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动因和逻辑图式,进一步探究大党独有难题的破解之道。
二、为何独有:时空向度下政党引领型国家决定大党生存的特殊难题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普遍形式,政党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决策者、国家政权的执掌者和运行者,对于现代国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尽管这种影响力在不同国家强弱程度呈现不一。回应时代命题、着力解决自身存在问题以寻求长期执政,是现代国家主要政党的主观性诉求和现实命题。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与国家呈现着不可剥离的共存关系,一旦共产党出现问题,整个国家必然深受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与文明优越性的彰显根本上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存在为根本前提和强大依托。因此,分析大党独有难题,就需要将中国共产党置于中国社会主义时空演进的宏大图景之中。
(一)时间与空间构成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基本形式
任何政治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百年奋斗,书写出发展人类文明的恢宏时空图景。中国共产党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的自主性存在,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共产主义运动,确保其时间向度的延续性,实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空间拓展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经受住时间考验和空间挑战,防止自身在时空演进过程中遭受内外环境影响而衰败。
时间和空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基本形式。旧唯物主义将时空视为脱离物质或与物质平行的独立存在,恩格斯跳出旧唯物主义时空观局限将时空定义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他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23]428。列宁强调,唯物主义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正如物或物体不是简单的现象,不是感觉的复合,而是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客观实在一样,空间和时间也不是现象的简单形式,而是存在的客观实在形式”[24]137。马克思则将时间和空间置于实践即感性的人的活动基础之上,揭示时间和空间经由实践而被赋予的社会属性,使其获得社会历史的现实性,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和人的生命的尺度。社会历史时空实质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在时空中得以展开并以时空转换为标识,这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历程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与展开、人类的生存发展在空间上的延展与创造。“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5]61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在革命的实践中解放自身以及全人类,改变社会历史的时空结构,最终迈向“自由人的联合体”。
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时空变换中面临着超越时空的存在难题。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领导者。无产阶级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作为代表阶级意志的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实践推动和理论指导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了国家发展的非永恒性和历史性,无产阶级政党也会因完成自身历史任务而自然消亡。毛泽东进一步以历史唯物主义审视共产党的存在问题,指出“我们和资产阶级政党相反。他们怕说阶级的消灭,国家权力的消灭和党的消灭。我们则公开声明,恰是为着促使这些东西的消灭而创设条件,而努力奋斗”[26]1468。创设条件而使政党“自然地归于消灭”即完成无产阶级最终使命后自然衰亡,而非“非正常的消灭”即未完成阶级使命而变质亡党,构成共产党历史性存在不可回避的重大命题,跳出历史周期率实际是对这一命题的回应和探索。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在历经不到两百年历史中既波澜壮阔又曲折复杂,并未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言的革命情形,一些有影响力的共产党纷纷衰落甚至灭亡。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阻碍,共产主义运动必然充满着挑战、曲折和不确定性。中国共产党就是要在复杂的时空演变中领导共产主义运动,历时性向度贯通共产主义运动的“过去—现在—将来”,共时性向度扩展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自主发展空间及世界影响空间。就此而言,如何在时空演变中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性任务和独特性难题。
(二)政党引领型国家的“强政党—强国家”发展逻辑带来大党的特殊难题
中国共产党既体现着共产党的一般性同时又体现着深烙“中国”印记的特殊性。共产党内在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使命和组织样态,“中国”则作为独特国家形态和宏阔实践场域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具体时空载体中领导共产主义运动提出了独特难题,也孕育着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品格和显着标识。“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7]55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存在是中国式国家建构与国家发展的前提性、根本性力量。强国必先强党,党兴才能国强,领导古老而年轻的超大型国家持续不断发展,实现强国目标,进而趋近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形态直至实现最终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宏大目标和历史课题,随之也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其他政党所不具有的特殊难题。
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情境和发展进路印证了政党引领的“强政党—强国家”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实践类型,其显着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掌国家政权、领导社会发展。”[28]先进的革命政党引领中国式国家建构和国家发展,将原本贫困落后的东方大国形塑成代表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国家,展示了政党引领的国家发展新路径和国家形态的新类型。就国家发生学而言,中国共产党因破解国家危机—传统王朝国家遭受西方列强入侵而面临着国家灭亡以及近代中国因封建统治者腐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孱弱而面临着现代国家构建失败的双重风险交织—而出场,作为一种新型革命政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历经百年通过以党建国、以党立国、以党富国、以党强国绘就了中国国家发展的奇迹,使社会主义中国迈向强国时代。就国家现世学而言,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和唯一执政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决策者和推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29]11就国家未来学而言,中国共产党承载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国家更高阶段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因此,不同于西方国家资本主导下发挥有限功能的选举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利益,肩负着引领整个国家发展的历史性重任。如林尚立所言,“中国是一个政党主导的国家。这种国家特性将长期存在。所以在中国,政党支撑着国家建设,决定着国家发展”[30]27。大国大党的时空发展境遇、治理难题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特殊难题。因此,政党引领型国家的“强政党—强国家”发展逻辑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作为先进的革命政党和坚定的领导核心而存在,这种新型政党的革命性锻造注定是一个漫长、持续、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也是人类政党史上尤其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历史中独具创造性的伟大工程。
政党引领型国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共产主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形态与特殊形态的类型呈现,也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载体。就其本质而言,政党引领型国家是作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上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政党引领型国家揭示了中国式国家发展的动力、本真的“政党—国家”关系,并非政党本位论。就其历史而言,政党引领型国家作为文明中国的当代发展形态,承载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发展,同时彰显了现代中国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就其现实而言,政党引领型国家贡献着实现国家现代化以及国家强大的中国方案。“特殊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必须有一个‘特殊的政党’来领导。”[31]1005-1006作为根本时空载体、宏阔实践场域的特殊国家,给特殊政党提出特殊难题,特殊政党只有不断破解难题,才能引领国家跨越时空难题,始终在共产主义道路上不断发展。
(三)政党引领型国家的发展根本上依托于大党的自主性存在
“强政党—强国家”的国家发展逻辑意味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互为支撑。“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32]380“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题,我们就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33]102问题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引领国家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与此同时,自身处于特定时空场景中也会受到来自国家的反作用力影响,这种持续性的复杂互动关系所产生的压力传导到政党身上,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塑造力。这就意味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不确定性中寻求中国社会主义的确定性,确保其时间延续不中断、空间保全不异变,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强大的自主性存在状态,拥有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主导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引领型国家中呈现为自主性的存在,即“是其所是”的先锋队政党。这种自主性存在表现为共产党的性质生成与作用发挥的实然呈现,外显为党的阶段性任务的实现与党的事业的持续前进。中国共产党的自主性存在意味着党拥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强大的意志和行动力、健康的组织肌体、稳定的制度保障,既能够在时空变换中生成保全自我即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不变,又能够应对时代之变和国家发展要求不断革新、提升自我即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强大领导力。
三、何以之难:时空演进中大党的自主性存在面临着多重难题
中国共产党的自主性存在并非自动就有,而是在内外互动的实践中尤其是持续性的自我塑造中生成的。马克思指出:“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34]223他主张从时间与空间的辩证统一中把握整个社会关系。中国共产党引领国家发展,在时空演进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来自内外的挑战和难题。破解时空演进不断提出的治党治国难题、实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时空赓续,决定党的革命性锻造处于永远进行时。
(一)政党事业发展与组织代际更替带来大党意识形态延续难题
政党引领型国家中党的事业和国家事业是一体同构的。《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411。中国共产党根本价值导向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最终目标在于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党的初心和使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存在”的元命题,构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共产党”、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持续发展的价值动因和目标牵引。以初心使命为内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延续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主性存在的价值根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延续在政党组织的代际更替过程中面临着弱化消解的风险。“一个政党最难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33]559机器可以通过导入既有信息的方式保持其稳定性,但政党作为组织有机体,其意识形态不可能通过自然遗传的方式延续,而是需要在“重新塑造”中延续,一旦这种重塑失败,政党意识形态就会发生异变。组织代际更替的持续变动给大党意识形态的强延续带来巨大挑战。第一,大党意识形态的强延续意味着每一代共产党人都要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保持意识形态的同一性和连贯性,将个体有限生命融入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发展之中,达到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种利他性的存在境界与个体自利性存在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第二,代际更替的时间越久,大党意识形态的强延续就越难。革命战争年代,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艰难的生存环境、优胜劣汰的残酷机制、强烈的宗旨意识生成了第一代共产党人深厚的人民情怀和清醒的民族意识。随着时间推移,超长时间的跨度会冲淡大党的初心使命。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没有强大的历史自觉和自我塑造力,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次减弱,时间推移越久,意识形态的异变风险就越大。第三,党员个体的初心使命在时间考验中面临着弱化背离问题。如果大多数党员个体丧失理想信念、背离初心使命,整个党的意识形态必然会瓦解。一方面,有些没有初心使命的投机者会“混入”党的组织,组织入党但思想未入党的投机分子会削弱党的意识形态。列宁就曾告诫,“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工人的政党,一个不让混入的分子有立足之地的政党”[35]355。另一方面,有些党员会随着年龄增长、环境变化和职务升迁而迷失初心、背离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因人民而存在、为人民而存在的人民的党,是肩负民族复兴使命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使命型政党。强大而不变的价值导向和使命指向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思想之基和动力之源,而要保持这种意识形态的难度会随着组织代际更替不断增大,这给大党治理提出了不可回避的重大难题。
(二)政党聚合与派性分化带来大党团结统一难题
无产阶级要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发挥作用,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要有强大的领导力和战斗力,离不开组织的团结统一。拥有统一思想、强大的意志力和行动力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是中国共产党自主性存在的根本标识和动力之基。
中国共产党依靠组织而存在,组织聚合始终面临着来自派性分离的压力。无产阶级政党的聚合并非像机器零部件之间的物质链接,而是在理想信念、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严明纪律基础上党员及各级组织的有机统一。政党聚合面临着庞大组织规模、派性带来的组织离心力,一旦组织离心力大于组织向心力,大党就会演变为丧失同一性和自主性的碎片化政党。第一,大党带来聚合难题。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奥尔森通过考察集团规模和集体行动关系提出了大集团集体行动困境,“大集团或潜在集团不会组织起来采取合作行动,尽管作为一个集团它们有理由这么做,然而小集团会采取这样的行动”[36]74。党员人数越多,个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就越远,政党组织起来的成本就越大。第二,党员个体思想的多元化和个体行为的趋利会消解大党的统一思想和整体意志。社会思想和利益的多元化深刻影响党员个体思想,市场条件下物质激励的主导和扩散、商品交易原则向党内的渗透等容易引发党员个体存在的自利行为,这种个体化现象会造成党的思想虚化和整体意志弱化。第三,派性的非组织活动会引发大党分裂和变质。“不论其组织安排是什么样的,正式还是非正式的,政党就是形成竞争性集团的个人的集合。当从内部来考察时,政党甚至可能是次政党的松散联盟。”[37]64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但利益集团、党内野心家阴谋家等有着自身特殊利益,派性组织意在将政党这一公器转化为谋取自身利益之私器,妄图攫取党和国家权力。一旦派性组织得势必然会危及党的生命,保持党的集中统一、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就需要时刻提防和革除派性组织。
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统一是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员个性和主体能动性、正确处理党内分歧和矛盾基础上有活力的团结统一。“党员是有各种不同的个性,谁要抹煞各种不同的个性是不行的。”[38]341任何借助权力等级结构、片面强调领袖个人权威、忽视党员民主权利、压制党内不同声音、依靠强制力集中起来的政党,其团结统一必然不可持续。就组织形态而言,中国共产党是坚持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的强民主强集中型政党,这种政党类型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组织结构松散的碎片化政党,也区别于领袖权威凌驾政党之上的极权主义政党。超大规模的政党要始终保持一种有活力的团结统一,无疑是大党治理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难题。
(三)长期执政与执政惰性带来大党执政能力提升难题
政党引领型国家客观上决定党的领导的“全面性”和党的执政的“长期性”,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全世界现有政党总数约上万个(截至2021年,以国家注册和进入国家议会的政党数目为标准)[39]2,历经百年的政党不足70个,连续执政时间超过70年的政党不超过10个。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模式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西方政党政治的稳定性,失去执政地位的政党可以再度调试争取在下一轮竞争中胜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共产党执政,共产党经历了从一国执政到多国执政再到现在五国执政的曲折历程。“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40]273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注定是一个重大、艰难而必须解决好的历史课题。
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领导党和执政党长期执政,处于复杂多变的执政场景中,面临着执政惰性的挑战。“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41]404时代不断变化、国家发展的独特性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适应力与领导力,但这种适应力与领导力的提升受到主客观因素制约。第一,超大规模国家发展带来理论创新难题。多变的时代形势、复杂的大国国情、宏大的发展图景、转化的主要矛盾等带来大国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性难题,考验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持续理论创新力。第二,治国理政的复杂性和部分干部的行为惰性引发政策执行难题。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由党中央决策,党的决策议题的范围广度、复杂程度、执行难度都远超选举型政党。各地方各部门的差异性、干部行为的选择性等使得干部行为可能偏离决策初衷,削弱党的执政实效。第三,长期执政面临着权力监督难题。“现代政治的任务一直是驯服国家权力,使其朝着其服务的人民认为合法的方向发展,并通过法律规范权力的行使。”[42]13-14如何防止权力腐化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大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掌握着执政权力与执政资源,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持续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同时也意味着党的干部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更大的腐化风险。第四,制度惰性削弱党的制度变革能力。国家持续发展要求制度持续变革,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引导社会主义制度变革和完善。制度变革容易受到利益藩篱、僵化体制的制约,始终保持制度变革的强大领导力,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就政党整体而言,保持全面领导的持续有效、执政地位的长期巩固,客观上需要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但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并非一劳永逸,需要在时空演进中持续锻造和提升。就党员个体而言,如果缺乏持续稳定的输入机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可能丧失执政地位的压力很难有效传导到党员个体身上,个体的思想惯性和行为惰性势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升。
(四)环境变化与精神懈怠带来大党精神提振难题
政党引领型国家的发展并非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共产主义运动中主动创造、极大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结果。共产主义运动需要领导者保持不断革命、不断进取的历史主动精神。精神上的传承与奋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精神自主、历史主动的根本要求。精神依托人而存在,人又容易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精神懈怠始终困扰精神传承。始终保持大党精神提振是一个历史难题。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现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引领强国建设。党的执政环境和所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外在环境带来生存压力的递减容易造成个体的精神懈怠。第一,和平稳定的执政环境难以激发党员个体的精神动力。“执政几十年承平日久,许多党员、干部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缺乏严峻斗争和艰苦环境的磨砺,容易追求安逸享乐而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容易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前慌了心神、乱了阵脚。”[43]353在某种程度上,外在环境的改善与人的精神状态的振奋呈负相关:环境越恶劣,反而容易激发人的精神斗志;环境越安逸,容易催生人的精神惰性。在和平环境下,生存压力的降低、生存条件的改善,做到居安思危、保持革命精神极为不易。第二,显着的政党领导成就容易消解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了现代国家快速持续发展的奇迹。“在达到共产主义的经济适应性和创新性上—以及长期经济增长和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中国的成功是举世无双的。”[44]308可以设想,中国共产党未来会继续取得巨大成就,成就容易催生骄傲自满情绪,后人容易躺在前人功劳簿上而不思进取。第三,物质享受的价值导向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精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建立在生产力总量持续增加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必将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党的干部肩负着领导地方经济发展的任务,有些干部容易陷入只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的陷阱。与此同时,物质极大进步与财富分配引发的生存差异、市场经济催生的物质利益导向深刻影响干部的价值导向,容易催生追求物质、安于享乐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是以共同理想信念组织起来的政党,这就意味着党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干事创业的强大革命精神。党的自主性存在离不开强大精神的支撑。一方面,党在革命精神激励下引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党在特定时空场域中也遭受着环境对于革命精神的不利影响,确保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始终坚持干事创业的实干精神就不得不面对外在环境带来的冲击挑战。
(五)自我塑造与问题呈现带来大党自我纠错难题
政党引领型国家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上依靠“自我”进行党的建设,依靠“自我”管党治党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前途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上。”[1]578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时空演进过程中党会面临着各种问题,保持自我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强大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兴衰存亡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的自主性存在是在自我革新、自我纠错的基础上实现的,保持强大的自我塑造力是党不因问题积累而积重难返、保持组织有机体健康的根本支撑。“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45]170时空演进中政党组织的代际更替、长期执政带来的历史包袱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权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百年大党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第一,政党因人民而存在与党员个体自利性趋向之间的张力影响党的自我塑造力。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是党自我塑造的精神动力。作为整体的党要始终恪守初心和使命,作为个体的党员可能会秉承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作为整体的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作为个体的党员却有现实利益诉求,投机腐化分子则有着极端的逐利行为;作为整体的党要有整体意志和整体行为能力,作为个体的党员囿于自我世界而忽视党性修养。个体的自利性存在影响着作为整体的政党,而一旦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势必引起自我塑造力的丧失。第二,长期执政带来自我纠错的持续挑战。显着的执政业绩光环会遮蔽现实问题,降低发现问题的敏感度;长期执政条件下现实问题而因时间延续而不断积累,各种问题也相互交织和影响,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第三,权力格局带来的自我监督难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遵循自我监督的逻辑。“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33]126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对权力的监督,最大威胁就是腐败。自我监督意味着党自身必须始终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强大的自我净化能力、持续的自我净化耐力。
中国共产党是依靠革命性锻造生成强大自主性的内力塑造型政党,自我革新、自我纠错是内力塑造型政党的现实表征和主要标尺。内力塑造型政党引领国家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错误和问题自然难以规避,自我革新、自我纠错需要党始终保持敏锐的问题发现能力和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但这种能力的保持是有前提条件的,其根本在于党始终怀有远大理想、坚持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拥有马克思主义者组成的强大中央领导集体,而一旦这些前提条件丧失,自我纠错的动力也会随之消失。
(六)政党肌体健康与病毒侵袭带来大党政治生态净化难题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关系、文化等相互作用呈现出的综合状态,其建设目标在于“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46]485。政党引领型国家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营造体现共产主义原则、保持党内同志关系的党内政治生态,并以此引导整个社会建设良好生态。
政党与国家相互作用的关系意味着党内政治生态的营造同时受到来自外在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影响,特定时空场景中相互塑造的现实状态增加了大党政治生态净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第一,一些功利化行为阻挠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是营造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但有些干部政绩观错位,将党内政治生活视为可有可无的务虚工作,造成党内政治生活的形式化、简单化。第二,现实的一些社会关系扭曲党内的同志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剥削关系提供了根本制度基础,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身处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人所处的具体社会关系会影响党内正常关系。基于市场交换原则催生的权钱交易关系、血缘地缘等生成的私人关系等,这些非正常关系会拉大党员与党性要求之间的距离。第三,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受到封建残留思想、外部资本主义思想的冲击,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自主性存在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净化各种病毒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小气候”,保持政党肌体的健康,并引领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塑造,但这种“小气候”的营造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遭遇各种病毒的侵蚀。与此同时,修复党内政治生态的成本极大。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对于大党治理而言,始终是一个系统化、持久性的基础工程。
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始终面临着时空之问。只有引入无产阶级政党生存发展历史进程的长时段视角和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演进发展的宏阔视域,构建政党引领型国家的原创性分析范式,才能系统揭示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动因和逻辑图式。中国共产党的自主性存在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国家资本主导下选举型政党的依附性存在。就“政党—国家”关系而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强大的领导力,引领整个社会主义国家持续发展直至国家消亡。就政党自身而言,中国共产党要经受住各种考验,始终展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本质和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的自主性存在遵循“变与不变”的塑造逻辑,即时空演进中“政党性质的生成与展现—政党领导力的强化—政党适应力的提升”同时进行。中国共产党要在超多变的人类时空背景下、超大规模的国家时空场域中以及各种内外力量的交织影响下,依托政党主体能动性形塑社会主义国家的确定性发展,注定面临着艰巨复杂的难题。大党意识形态延续难题、团结统一难题、执政能力提升难题、精神提振难题、自我纠错难题、政治生态净化难题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大党独有难题的整体呈现和逻辑图式。
四、如何破解:构建“共产主义—人民至上—自我革命”永续互动的超稳定动力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存在是“时”(时间延续)、“空”(空间保全)、“态”(强大的自主性)的辩证统一。大党独有难题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存在难题。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破解大党独有难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跳出历史周期率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找到答案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目标。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总结了那么多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建设规律和执政者执政规律以及经验教训,但历史的曲折依然不断重演。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遵循规律的主体意志和客观条件始终在变,人类社会难以超出所处时代和社会制度的局限。中国共产党作为主体性力量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就是要基于时空演进的客观实际,遵循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构建起“共产主义—人民至上—自我革命”永续互动的超稳定动力体系,以“引领共产主义永远在路上—确保人民至上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历史自觉、主体自为及其客观在场而跨越时空。
(一)引领国家在共产主义方向上发展,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动力牵引
政党引领型国家就其社会形态而言,根本上是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形态。共产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思想体系、理想信念和社会制度的有机统一。共产主义为中国共产党自主性存在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条件。作为引领共产主义运动、为共产主义事业持续奋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只有引领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上接续式、跃进式发展,自身生命也自然会伴随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持续发展而始终延续。
中国共产党在引领共产主义永远在路上的过程中获得持续动力牵引。中国共产党身处共产主义在中国的时空场域,在与外在环境的动态互动中既延续共产主义时间、保全共产主义空间,同时也适时接受外部压力并将其转化为自我革命的持续性要求,中国共产党与共产主义的引领互动机制形成大党破解独特难题的持续动力。
第一,要在持续性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引领国家发展。共产主义不是既定的、虚幻的,而是批判的、革命的现实运动。“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4]155共产主义运动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命,并以自我革命保持共产主义运动批判性、革命性的实践形态。第二,要在持续性的理论创新中不断破解时代难题。共产主义在中国是由许多历史发展阶段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阶段性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阶段性的国家发展难题。中国共产党要应对国家发展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中推进国家不断发展。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引领国家制度建设始终保持活力。共产主义为人类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但共产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固定为一套终极的制度模式。中国共产党需要持续推进制度变革,引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及时推进自我革命的制度革新。第四,要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转化为自我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永恒的精神“灯塔”,党和国家发展在“灯塔”指引下始终保持着方向的敞开性。要以共产主义理想连接过去、指引当下、映照未来,保持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政党引领型国家的“强政党—强国家”的国家发展规律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不是一种封闭的、空转的运动,而是引领共产主义永远在路上为导向的持续性的主体塑造运动。党的自我革命只有在引领共产主义运动的动态过程中,才能获得自主性存在的旺盛生命力。无产阶级政党引领共产主义发展,共产主义时空延续牵引无产阶级政党前进,只有每一代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政党组织代际更替过程中隐藏的“存在中断”危险才可能避免,中国共产党才可能跨越时空而始终保持自主性存在。
(二)确保政党引领型国家人民在场,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外在动力
政党引领型国家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运动是人民成为自己主人、社会主人的现实运动。人民不是抽象、虚假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拥有美好愿望和现实追求的“当下人”。不注重“当下人”的解放,“自由人的联合体”必然是空想,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就在于不断使“当下人”趋近于“自由人”。作为人民的党,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存在,只有始终保持党为人民的“他存”状态,确保政党引领型国家中人民在场,自身也才能获取自主性存在的不竭动力。
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理应是“工具—目的”“代表者—被代表者”的关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党干部与群众个体之间权力与权利的不平衡、资源占有的不同容易造成“政党代表性悖论”问题,即基于现实条件人民难以直接治理国家,不得不依靠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党执掌国家政权、运行国家权力,但掌握国家资源的政党一旦取得优势地位,就有脱离人民、演变为谋取私利的权贵组织的风险。极具警示意义的是,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苏共最终异变为特权阶级代表,代表者凌驾于被代表者之上,被代表者难以监督代表者,这实质是对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关系的扭曲。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从而赢得了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依靠于人民,人民中蕴藏着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就是要始终保持党与人民之间的有机互动和密切关系,确保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发挥主体力量的有机统一。
第一,要回应人民之需,将特定阶段人民的意愿和期望作为党的具体奋斗目标。在时空演进中人民的需要不断变化,党要及时回应人民需要并将其转化为自我塑造动力。党要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既要解决好关乎共同富裕的大问题,也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小问题。第二,要吸取人民之智,善于将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化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科学决策部署。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群众之中蕴含着无穷智慧,党要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善于听取人民的意见建议,汇集人民智慧,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活力;要传承和发扬好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深入群众之中,不断问计于民。第三,要借助人民之力,始终畅通人民之力与自我革命的输入渠道。党的组织有机体的更新要从人民群众之中获取能量,不断吸收人民中的先进者到党内系统,以防止组织有机体封闭僵化。要借助人民之力监督党的各级干部,不断探索人民监督权力的新路径、新制度、新方法,将“民主新路”转化为具体可行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有效结合,防止党的组织体的腐化。第四,要守住人民之心,始终将人民支持和拥护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3]482党要警惕苏共“地位天然论”的错误思想,明确人民的选择具有时空统一性,人民过去的选择并不能代表现在的选择,现在的选择也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就必须做好当下的事,始终将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第五,要接受人民之评,让人民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好坏的评判主体。党的执政成就如何、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党要始终自觉地将人民评判作为评价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标尺。
人心向背的规律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根植于人民,从人民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大党独有难题的破解才得以可能。人民的需求是变化的,人民的智慧和人民力量是无限的,党的自我革命只有持续回应人民需求、不断吸收人民智慧和力量,在与人民有机互动中为组织注入持久活力,才可能超越自身的组织惰性及生命周期的局限性。
(三)坚持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内生动力
共产主义的根本指向和强大牵引、人民的无限力量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持续性刺激和动力。与此同时,自我革命则将外部刺激和外力转化为强大的自我塑造力,依托自身革命性锻造生成政党作用力并将其传导出去,支撑起内外互动的良性体系,进而在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过程中确保党的自主性存在。党通过自我塑造生成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本质和强大领导力,这种自我塑造在与共产主义、人民的互动中保持一种“永远在路上”的进行时态。因此,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并不是一次完成式,而是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一旦党的自我塑造弱化,这种互动就会陷入停止风险。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并非单纯的治党恒心和毅力问题,而是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自我革命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充满活力的根本奥秘,更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未来、始终保持强大自主性存在的根本动力支撑。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就是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在持续性的革命性锻造中超越时空。
第一,以自我革命解决管党治党的阶段性问题。大党独有难题是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没有阶段性难题的解决,长期性破解无从谈起。不同时期,大党独有难题的结构和呈现强度不一样,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有所不同,自我革命就是要应对变化、直面问题、破解问题,防止问题积累而形成历史负重。第二,以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破解政党代际更替的组织困境。使命型政党的组织自觉使得自我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主动应对内外部挑战的方法论[47]。无产阶级的政党本质并非自然生成、更非自然延续。破解组织困境,确保中国共产党永不变质、永葆活力,根本在于党的革命性锻造永远在路上。第三,不断完善自我革命的锻造体系。党的革命性锻造是一个多元共治、高度耦合的复合治党体系。要优化思想塑造体系,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统一,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的保全、引领、适应能力。要完善政治锻造体系,坚持确立个体党性原则和强化党中央权威同步推进,反对各种形式的派性组织和派性行为,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统一和政治本色。要完善组织强化体系,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协调推进开放的吸纳机制、系统的培育机制、合理的选拔机制、严密的管理机制,不断推进组织的革新换代,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活力。“制度执行力问题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发挥实践效能的关键问题。”[48]要变革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决防止权力代际传递和权力腐化,坚决防止利益关系和私人关系侵蚀党内正常关系。党的革命性锻造体系形成内力塑造型政党的“共产主义熔炉”,在时空演进中不断淬炼、生成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存在于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交织中,大党独有难题的命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存在的清醒认知。基于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从政党与国家的本真关系提出政党引领型国家分析范式,有助于解答大党独有难题“为何独有”“何以之难”。中国共产党对于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对于空间的理解,是以人类空间、国家空间为对象。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党引领型国家经由先进政党而被赋予国家发展的根本性质、宏大使命和远大前景。中国共产党要在不断演变的时空格局中引领国家在共产主义方向上持续发展,自身就必须始终保持强大的自主性存在,但政党自主性存在既非先天就有也不能自然遗传,如何在革命性锻造中保持党的自主性存在,破解时空转化中政党的存在危机即跳出历史周期率,构成大党独有难题的底层逻辑。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在人类的时间历史中创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在人类政党政治的时间历史中创造出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伟大历史时间,在不同社会形态空间并存的复杂格局中开辟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阔图景。百年历史,何其恢宏,百年大党,何其荣光。相对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标而所需的共产主义漫长进程而言,政党引领型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又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时间尚短、百年大党的党龄尚短,百年大党的革命征程依然任重道远,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依然艰巨复杂。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根本在于构建“共产主义—人民至上—自我革命”永续互动的超稳定动力体系,以“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革命性实践持续生成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强大自主性存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续推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党建任务,置身于“两个大局”新的时空坐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大党更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塑造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以最强大的政党确保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着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汪仕凯.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大党独有难题及其应对之道[J].社会科学,2024(5):5-20.
[3]王丽颖.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构成和破解之道[J].山东社会科学,2023(11):70-77.
[4]臧秀玲,冯亚昆.大党独有难题:生成逻辑、内涵指向与破解之道[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4(2):49-58.
[5]徐艳玲.大党独有难题:“何为独有”又“难在何处”[J].人民论坛,2023(2):12-16.
[6]严书翰.坚持自我革命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必由之路[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2):4-13.
[7]何虎生.以伟大自我革命破解大党独有难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7):42-50.
[8]陶周颖.论“大党独有难题”的内涵指向与表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1):44-50.
[9]包安.论大党独有难题及其表现样态——以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性为分析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23(3):71-80.
[10]丁俊萍,魏强.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J].山东社会科学,2022(11):5-13.
[11]吴波.大党独有难题及其科学解答[J].理论探索,2023(1):45-51.
[12]蒯正明.中国共产党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10):58-69.
[13]焦晓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原创性贡献[J].理论视野,2023(8):79-86.
[14]张润枝.以大党独有优势解决大党独有难题[J].人民论坛,2023(2):38-41.
[15]蒙象飞,单鑫.中国共产党大党品质的内涵与塑造[J].探索,2023(2):103-114.
[16]郭祎.党的团结统一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J].探索,2022(6):33-46.
[17]张波.以“三个务必”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路探赜[J].政治学研究,2024(1):213-222.
[18]张舒婷,张士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0-21.
[19]赵付科,侯伟.以党的自我革命破解大党独有难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6):65-72.
[20]于安龙.大党独有难题:释义与析理[J].理论与改革,2023(4):75-89.
[21]齐卫平.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实践指向和战略意义[J].思想战线,2023(3):82-90.
[22]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8]王韶兴.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百年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17(7):4-28.
[29]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0]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3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3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3]习近平着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5]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6]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8.
[37]GIOVANNIS.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M].Colchester: the ECPR Press,2005.
[3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9]周淑真.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2021—2022)[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2.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2]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郭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43]习近平.论党的自我革命[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23.
[44]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4卷—全球化(1945—2011)[M].郭忠华,徐法寅,蒋文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4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7]王建华.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体系的若干思考——基于组织新陈代谢的观察视角[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8.
[48]李京桦,刘向辉.制度执行力建设: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关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23-30.
作者简介:王小鹏,男,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
引用格式:王小鹏.时空与存在:政党引领型国家下大党独有难题的系统分析[J].探索,2025(1):85-100.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