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我推荐“存在主义”的书,这让我想到,存在主义也许并非一个可以严格界定的概念,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也许不完全是一回事。类似的还有存在论、生存论、存有论等。哲学的麻烦相当大的一点源自于它对概念的严苛追求,作为一种思辨传统,关于哲学的一切行动,都只能在概念的基础上展开。也正因为这点,基于严格的概念明晰过程而产生的推论才有说服力,才是可能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也就是指向“罗格斯”的。
古典哲学的套路大概就是这样的。追求自身的统一性,逻辑的自洽,整全,体系的宏大,周密等。也就是偏好所谓的整体主义,本质论,绝对论。
到了近代,随着经济社会的演进,人类在思维上和哲学观念上产生了巨变。古典哲学那一套的合法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人们发现,传统“形而上学”陈义过高,无法对他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任何实际的帮助。人们发现,笼罩他们的是无处不在的恐惧、孤独、心灵的荒芜、存在的荒谬等强烈的生命体验,而靠着那种“仰望星空”的、只关心宇宙的奥秘和世界本原的传统哲学,根本无法回答心灵的现实之需,无法解答人心遭遇的困境和危机。(很要命,貌似人性和心灵不服从任何逻辑。)
于是,所谓“存在主义”就诞生了。思想家们开始接地气了,开始探索心灵的本质、生活的意义、生命的真相等直接和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问题。由于人的这种存在状态是和人类社会的自然演进同步的,或者说,人的心灵危机和存在焦虑,某种角度上源自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在不知不觉之中,从古典时代虽然物质匮乏、但心灵受神灵的护佑的自足状态,堕入了一种漫无边际的无依无靠的虚空的状态。人类被上帝抛弃了。神灵不再眷顾人类。反之亦然,人类急于挣脱上帝的庇护,急于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奋不顾身的扑向不知何往的茫茫荒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哲学作为展现人类理性之高贵的证明,它不但是一种“爱智慧”的抽象之学、逻辑之思,也应该关注活生生的生命本身,它不能仅仅解释高大上的“真理”,更应该回答小而微的“心灵”。(如同年轻人渴求真理、要急切地奔向诗和远方,老人却宁愿离形去智、静守故乡,哲学作为一种拯救灵魂的学问,从一心追求宇宙本体论的朝气蓬勃的古希腊时代,步入了人言言殊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凌乱破碎的后现代,这是一种巧合吗?)
“启蒙运动”以来,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以人的生命和存在问题为思考对象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古典哲学一样,后来的哲学史家又别无二致的将他们做了各种归类,尽管存在主义从它自身的规定来说是反对归类也难以归类的。因此,想通过分类学或目录学来掌握哲学,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也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哲学的本质,它要唤起你内在的觉悟,激活你心灵深处的爱智系统和运思机制,而不是单单给出一堆空泛或抽象的概念。这些代表人物主要是: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至于他们各自的思想特点是怎样的,他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尤其是,同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存在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请读一下巴雷特的《非理性的人》,(上海译文版,段德智译)相信你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还有一种类似于文学阅读的美妙。
除了“存在主义”之外,如果你想对其他“主义”或对“哲学本身”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那么“我们必须某种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罗素),这恐怕就不是一两本书能解决的问题了。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39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