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琳: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的出场逻辑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证明了凡是出场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将出场,其背后具有普遍必然的科学逻辑,也就是出场逻辑。出场逻辑又进一步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解答了中国人民“因何历史自信、如何历史自信”的问题。出场逻辑遵循不断“脱域—重构”之辩证方位链;科学抉择出场路径之辩证实践链;把握出场方式“具体—抽象—具体”之辩证逻辑链;敞开出场语境、路径、方式、形态之辩证反思链;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历史发展之辩证出场链。多链并举和辩证统一的出场逻辑证明:凡是出场的都是创新的,表现为“道路之新”或“本质之新”。这一“新”就是超越,每一次超越性出场,出场语境、路径、方式和形态都从抽象上升到新的具体的出场场域,这一超越和创新的必然性和客观性的历史规律就是出场逻辑,出场逻辑和历史能动性的统一就体现为历史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的出场逻辑是什么?出场逻辑为何带来历史自信?历史自信又如何体现出场逻辑的“本质—根据”?

凡是出场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将出场。中国式现代化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历史现实的必然产物,具有普遍必然的出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是历史自信的“本质—根据”。任何对象的出场,场域是基础,但从对象性到现实性的过程必然产生差异性,因此出场形态依然有多重选择,出场形态对路径有依赖性。同样的场域需要,但是选择不同的路径,依然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形态。我们要警惕错误、抽象、空洞、盲目的自信及各种主观主义路径,由此,对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的追问循着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出场方式、出场形态、出场逻辑等五个环环相扣的阶段拾级而进。凡是出场的都是创新的,表现为“道路之新”或“本质之新”。这一“新”就是超越,表现为对旧中国式老教条、西方式西教条、苏联式东教条,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现代化道路的全面超越。每一次超越性出场,都是“在出场语境、出场路径、出场方式和出场形态的深度关联之中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当代出场的辩证循环”,意味着出场语境、路径、方式、形态都能从抽象上升到新的具体,实现内在的超越和创新,这一超越和创新的历史规律就是出场逻辑,其历史能动就是历史自信。具有出场逻辑的历史自信使中国式现代化出于东方、照亮世界。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现状和动态

国内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历史自信的关系研究已经向纵深拓展,理论成果众多,具有借鉴意义,但难以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和历史自信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有待从“视角、逻辑、理论”等方面进行深化。其一,研究视角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研究尚且缺乏。目前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历史自信的理论体系、整体演进、实践路径等方面,准确剖析了历史和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但还没有把中国式现代化及其背后的出场逻辑作为历史自信的根据,需纳入具有具体性、差异性的出场学视域。其二,逻辑研究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研究尚属空白。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出场场域、出场的历史语境的研究,对出场实践下的出场路径、出场方式、出场形态建构起来的历史不断发展的出场逻辑,尚要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出场学建构。其三,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与历史自信的关系研究尚未涉及。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表明了其科学性到场、发展性在场、飞跃性出场的历史规律,由此使中国人民产生历史自信,并且不断坚定历史自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定信心、谋大略、促发展。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深入发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在历史展开的出场实践中明确为何历史自信、如何历史自信研究,超越了目前对该问题域碎片化、零散化、表面化理解,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以整体性批判继承原则重新出场。

(二)国外研究现状和动态

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多以批判视域展开,其中以威胁论和崩溃论为代表,乃至用历史终结论唱衰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形态。其一,以西方价值体系、传统习惯和思维模式作为现代化的统一模式。此观点棱镜折射般地透视和判断不同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它没有纳入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甚至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中思考世界历史进程,难以使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范围内自我超越,并妄图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复制粘贴”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资本增殖逻辑的附属品。在同一性思维下,必然导致工具理性和视域偏差,无法进一步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的必要性和历史自信的重要性。其二,以旧中国的现代化经验作为现代化的永恒条件。在经验性思维框架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没有亲历21世纪的场域实践,过去的经验无法真正解答21世纪问题,因而无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实现自我超越。其三,把苏联—东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性作为现代化的不变真理。此观点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辩证视域,尽管也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批判,但其抽象性思维无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要因素和实践特质,无法解决“两个大局”历史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在挑战—机遇中不断重新出场遇到的复杂具体问题。

全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静态化的在场事物,不能简单套用那些设想的模型,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仿版,而是以新场域、新方式、新路径、新形态,不断重置复杂矛盾体系,不断自我超越的全新出场过程。我们要以守正创新夯实历史自信的出场逻辑,把握历史自信的时代使命,以具体性、差异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出场实践,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恒心。

二、因何历史自信?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背后的出场逻辑

方法是内容的活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出场逻辑和历史自信的统一,是增强历史主动,不断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具有前沿性、时代性、自主性、原创性,避免了面对危机与挑战的盲目自信。我们必须带着三个问题线索来论证有逻辑的历史自信:一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与出场逻辑的辩证关系研究,确定历史自信的科学逻辑;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超越资本主义创新逻辑的方法论研究,阐明中国走向世界并且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坚定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自信;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在中国的具体化运用,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出场实践,明确如何在出场实践中坚定历史自信。

(一)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史考察的必要性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透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呈现不断变化的形态,这源自内部复杂具体矛盾的演化,遵循着敞开的“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循环逻辑。

其一,通过矛盾体系透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奋斗史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以复杂具体的矛盾体系为出场根据,不是无逻辑、无历史的产物,而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必然产物。复杂矛盾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场域演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场史随着不断自我发展的场域演变不断演进,场域演变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处于生产关系、交往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中的人的需要的矛盾。只有将“思想”出场的考察深入进历史语境中,才能把握道路之新和本质之新的辩证关系,把形态从概念的帝国中解放出来。二是形态演化,包括“道路”出场的社会形态和思想体系。资本现代性经历诸形态变化依然在危机中不断出场,但重新出场又如积层般在深埋旧的危机的同时掩埋新的危机。因此,科学的出场形态不直接等于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分为虚假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意识形态。科学意识形态是从“观”到“体系”内在统一的出场形态,破解颠倒的物化的拜物教虚假意识形态,在中国大地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创造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内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贯穿于“观”与“体系”的是科学逻辑及其具体化的展开运用,这就带来了中国式现代化出场方式的不断演进,并在方式演进中形成了方法论自觉。三是方式演进。不同阶段的现代化方式根本依赖于不同阶段的具体现实而出场;其中也经历过曲折,无论是三大改造的方式,还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都在实践过程中被证明是需要不断根据生产力发展变化而调整的方式。21世纪要用21世纪的发展方式,这就是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浩浩汤汤的世界历史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二,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深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演进差异性背后的必然逻辑。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的考察和对具体现实的科学抽象总结,形成“观”和“体系”的科学出场形态,这需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基本原则,通过社会存在阐明社会意识;二是内在逻辑,把握历史出场的差异性及其背后的普遍必然性;三是科学总结,总结出场实践的场域、路径、方式,决定出场形态,形成科学的出场逻辑。在此指引下,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从抽象到具体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逻辑和科学实践中“信道路”。理论抽象要面对具体实际,才能成为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是逻辑具体化的必然路径;通过差异性奠基,不同于西方式、旧中国式、苏联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等现代化模式,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差异中出场。进而明确自信的来源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切合中国具体实际,使世界历史不断向前推进。

(二)准确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语境历史坐标和方位,把握时代具体问题

准确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语境,是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的前提条件,也是具体作为现实起点的重要依据。现实具体的场域需要与目标定位决定了语境或场域的发展方向。

其一,剖析现实具体,深刻把握作为现实起点和理论终点的具体。现实具体主要通过三个层次使中国矗立于现代化的全球浪潮中。一是具体总体。“两个大局”的历史定位既明确了中国的历史方位,又阐释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具体阶段。二是中国具体实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及21世纪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奠基中国具体实际。三是世界历史进程。目前世界历史进程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具体实际和世界历史进程构成了“两个大局”的现实具体总体。

其二,把握场域需要,准确剖析现实具体的具体矛盾。场域不仅具有客观的前提条件,同样具有不同的具体矛盾。矛盾来自交往过程的欲望的冲突,欲望的冲突又根源于需要的无法满足。就资本主义制度而言,这个矛盾是无法解决的,社会主义由于对私有制进行了前提转化,因而矛盾就从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转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它超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超越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把脉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它重视劳动与需要体系,深刻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与需要的满足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两个大局”历史条件下,如何面对和解决新的矛盾体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满足场域需要的关键一环。即便有相同的场域需要,也有不同的路径抉择。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是相同的场域需要,但是实践的路径却未必相同。这与以下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一是需要体系与目标达成的路径。资本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同的场域需要都是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目标在于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增殖逻辑为中心。二是目标达成的实践路径抉择。不同的出场目标必然带来不同的出场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的本质差异性决定了实践路径抉择的差异性。

(三)探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出场路径

出场路径是一种抉择,意味着中国为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作出负责任大国的科学抉择。“马克思主义出场史,直接地说,是对新旧全球化时代变化史批判地反思的出场形态演化史;在更本质层次上,是对资本全球化造就的历史场域的批判性精神再现。这就是出场路径依赖。”我们今天面临的所有问题本质上都是关于资本创新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科学抉择中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经此探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路径。这要求我们明确路径差异的深层原因、路径转换的必然趋势,以及路径原创的逻辑根据。

其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路径差异,才能准确对历史实践路径的“具体”时机、方式、通道进行科学抉择。在两个大局场域条件下,首先要明确差异性首先指向语境变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历史语境中的原创道路。其次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入场才能差异出场,这是由纵横坐标轴精准定位历史方位的被抛进场,正确入场意味着差异性诞生。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在全新范式中差异性出场,这是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从对象性到现实性必然呈现的差异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的体现。

其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路径转换,用科学实践路径在中国大地上使现代化历史重新书写、形塑、出场。在世界历史现代化语境中,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一是要端正文化立场、把握坐标转换,在守正创新中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世界理论;二是要形成视域转换,在坚守中国立场中架构理论的核心概念、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三是要建构理论形态、推进话语转换,通过概念、范畴、原理、内容、体系等解答中国和世界问题。

其三,深描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路径原创,使坚定“历史自信”与坚定“四个自信”相互统一。“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围绕着道路之新和道路自信不断展开。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要求把握道路与理论的关系,“理论自信”是“改变世界”道路的科学规律总结;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要求明确道路与制度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自信”经由百年中国实践检验,证明了其科学性;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要求理解道路与文化的关系,道路自信展现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使命和担当的“文化自信”;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要求全面践行“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是“历史自信”在21世纪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实践路径。

(四)证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方式在于以清晰的矛盾意识和反思问题学主动出场。它承认最新质态,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把握最复杂的矛盾,这是过往矛盾扬弃过程不足的积累与多线程现代化的矛盾叠加;面对极大的风险与挑战,这是在两个大局复杂历史语境中,肩负如何准确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使命。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充满历史主动性的出场方式,以历史主人翁精神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历史出场背后有必然逻辑,这就是具有历史性的唯物辩证法。这是“to be”的过程,其深处涌动着向上的生命力。但是生命力的迸发并不是无头绪、无逻辑的显现到场。生命力在置身性的具体现实中敞开,在自我反思中不断以主动性暴露、预判、防范、解答现代化进程中多线程叠加的复杂问题,因而超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复杂矛盾中进行辩证超越。一是在具体中敞开,中国式现代化置身于全球资本逻辑下的矛盾体系,对矛盾体系的要害进行破解。二是在内部进行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承认资本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扬弃其消极因素,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辩证超越资本创新逻辑和复杂的社会主要矛盾而出场。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凝聚独立自主性的出场方式,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方法论而具有敞开性和科学性,使其不断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这就是理论具体。理论具体又必然来自现实具体,并最终通过具体的交往实践与现实具体相重叠。理论具体以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为抓手,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具体摆脱旧现代化理论的“学徒状态”,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范式。其中至少包括三个环节:首先要主动发掘矛盾,中国式现代化穿透新时代语境,主动暴露、准确预判、科学防范、正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有智慧地解答21世纪具体问题。其次是形成严密逻辑把握矛盾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同底线、筋骨、灵魂共同构成新体系。最后要凝聚共识解决矛盾,中国式现代化以共识、尊重、平等引领发展,绝不通过吹灭别人的灯给自己带来光明,绝不搞霸权主义。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敞开凸显矛盾性的辩证出场方式,以反思的问题学方式不断推进思想与历史的辩证循环。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不能忽视显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因而切不可盲目自信,而是需要经由出场逻辑坚定自信。凸显矛盾的反思的问题学是出场逻辑的基础视域,是辩证超越的关键一环。敞开具体场域、进行内部反思、主动发掘矛盾、形成严密逻辑、通过交往过程中的相互承认凝聚共识,是反思的问题学的关键要义。中国式现代化以反思的问题学充分把握多线程现代化叠加的矛盾,凝聚历史自信的发展共识。

(五)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特征不是一蹴而就与生俱来的,经历了一个从对象性上升到现实性,再上升到必然性的过程。旧中国式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苏联式现代化,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现代化出场史,是把现代化从实体性的对象上升为自主建构的过程,同时不断建构起逻辑与历史相互统一的出场形态。出场形态以辩证法为根据,以反思的问题学建构发展哲学,并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其一,深刻懂得出场形态背后的辩证逻辑是“具体—抽象—具体”的敞开循环逻辑。任何理论形态的出场都从持有思维能力的人被抛进现实具体场域开始,现实具体的问题和矛盾体系推动建构理论形态,但是理论形态又分为理论抽象形态和理论具体形态,理论抽象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深度和方法论高度,理论具体体现出理论抽象的具体化运用过程中的特殊性,在具体的特殊的矛盾中形成既与理论抽象相统一又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具体形态。理论具体形态再通过具体的交往实践与现实具体重叠,建构起新的现实具体。因此要把握现实具体问题,一是要厘清资本现代性批判诸理论演进形态。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晚期现代性、后现代性、欧洲新现代性等诸形态也许可以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但是各国不同的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不同,只有从抽象概念回到现实具体场域的出场形态建构中来,厘清其中的个性与共性,才能真正从人类社会内部推进社会形态的更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二是把握唯物史观的表现形态。与唯物史观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使“观”具有了科学性和敞开性,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体系,尤其包括了具体化运用过程。中国大地上生长的唯物史观建立在对资本现实及其意识形态的双向反思、批判、超越基础上,以唯物史观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母版、模板,更不是再版、翻版。

其二,从整体上建构发展哲学,用“观”到“体系”的新形态填补当代理论“空场”。唯物史观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思与史的辩证循环和不断飞跃。这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新形态出场的必要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的呼唤;二是理解新形态出场的现实性,思想的出场行动使必要性转化为现实性;三是把握新形态出场的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不断置身新的矛盾体系中重新出场,因而理论必然不断完善,形成科学出场形态。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把握从理论具体再到现实具体的辩证循环。确定从“在”中“出”的辩证循环,因为“在场”启示了“出场”的根据、目的和动力;在“异”中“同”的辩证循环,因为出场在差异中达成共识;追“史”促“思”的辩证循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循环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的方法论自觉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出场逻辑,不仅要站在唯物史观的原则深度,而且要扎根方法论自觉的原则高度,既有深度又有高度地建构具有科学出场逻辑的方法论自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的历史条件和反思根据。

其一,历史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环节、主要阶段及历史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目标应有之义是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包括革命道路、发展道路、强国道路等分阶段目标;历史自信的根源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史和奋斗史,在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探索必然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创造新的世界历史。

其二,现实逻辑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特殊规律,为解答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现实逻辑以现实具体场域为起点,把握差异性同一的出场辩证法,在两个大局的世界历史语境下实现两个转换。一是全球体系转换,新全球化体系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同质性现代化;二是主体关系转换,以多元平等超越霸凌的主体际关系体系,以此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以及独有的中国特色在原则高度上的统一。

其三,理论逻辑致力于形成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唯物史观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普遍危机的批判,是现实具体到理论抽象和理论具体统一的理论形态,但同时也植根于敞开的现实根基。在具体到抽象的理论形态完成后,还需要落地生根,与各国不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再进一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包括理论具体和现实具体,使理论具体与现实具体重叠,理论具体正是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理论起点是马克思主义替代进化论,开辟新的理论形态;思想条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超越教条主义;道路自信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超越苏联僵化老路;真理标准是思想发展的实践动力与实践发展的思想动力;新的阶段是与时俱进地建构新时代的新形态及其诸环节等。

其四,中国逻辑是扬弃了诸旧现代化之路的创新逻辑。这一自我扬弃的逻辑包括以下超越层次:原初超越,扬弃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经典现代化道路;自我超越,扬弃旧中国现代化老路;自觉超越,扬弃新中国成立之初基本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老路”;理性超越,扬弃改革开放前期“杀出一条血路”“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坐标等。

其五,文明逻辑意味着在文明的冲突和撞击中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文明。文明逻辑内蕴着对价值结构的重新梳理,这是植根于现实的道路,又超越现实向度。文明逻辑意味着以新现代性引导新的文明类型。由于文化是价值体系,文明是文化体系的结果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通过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再创新走向新文明类型。文明逻辑通过“两个结合”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正当性、合理性、合法化考验而具有强大的历史自信力量。

三、如何历史自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与出场逻辑的统一

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语境、路径、方式、形态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诸环节,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因何历史自信的问题,那么出场逻辑如何在新场域具体化运用,并且推动现实历史不断发展,证明的就是如何坚定历史自信的问题。这是“具体—抽象—具体”逻辑链的现实布展,是思想与历史辩证循环出场链的现实表现。

(一)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场域明确历史自信的方位链

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的出场逻辑表明,空间的空间化和时间的时间化敞开的是相互联系的出场场域的具体差异性,脱域与重构是现实实践展开的必经环节。“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们只有不断明确置身于其中的历史方位,才能摆脱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把准历史跳动的脉搏。

其一,把脉历史大势,迈上从现代化大国到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21世纪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铭记全新的问题,深刻把握新场域问题和矛盾的系统性、复杂性;牢记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中心;不断自我革命,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自我飞跃。

其二,建构历史之新,准确定位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坐标。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驱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要确定历史坐标,划定世界历史的共时态横线。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纵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要区分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时态纵线。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持续地发展、创造、探索,是不断出场的过程,要界定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交叉纵横系坐标,才能把握出场过程的必然性。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之势和历史之新中把握历史的现实具体、增强历史主动,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充满历史自信地“强起来”。

(二)中国式现代化出场路径展开历史自信的实践链

出场路径以不同的出场目标为指南,因而相同的场域需要也会产生不同的路径。被抛进场是路径的前提条件,在不断变化场域中不断重置和解开复杂矛盾体系,是路径的抉择依据。路径包括理论实践路径,这是出场实践的科学程序;以及行动实践路径,这是出场实践的科学方式。不断脱域和重构的理论实践路径和行为实践路径在场域定位的具体性、差异性中,以守正创新坚定历史自信,共同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出场的科学路径和必然抉择。

其一,以理论实践路径之新展开为何历史自信的理论阐释。关于历史出场路径的理论形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要确定历史基础,以科学方法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二要推进历史变革,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解答历史之变难题;三要确立历史思维,科学把握透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层逻辑理路;四要把握历史进程,在更高历史起点上保持历史耐心,持续推进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五要增强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以庄严历史责任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内生动力。

其二,以行动实践路径之新明确历史自信的行动抉择。历史自信是在行动中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必然出场的科学路径的“自信心”。这是“自”的行动,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自信”“自立”,保持“自主”“自强”。这是“信”的行动,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信念”“信仰”,坚定“四个自信”。这是“心”的行动,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守护人民的“心”、暖民“心”、凝聚人“心”、万众一“心”。

(三)中国式现代化出场方式深掘历史自信的逻辑链

出场方式是在出场语境条件下科学抉择出场路径后的辩证法逻辑链的现实展开。出场方式建立于方法论自觉的基础上,方法是逻辑的布展体系,因而出场方式的筋骨在于“具体—抽象—具体”的逻辑链。

其一,以现实具体决定科学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自信的具体化运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具体,具体是出场方式科学展开的首要前提,以具体确定理论与实践的共进线,把握中国新现代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镜映照及反思逻辑。马克思指出,“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场合”,“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因此,具体是现实敞开的起点,中国式现代化在两个大局历史语境中明确资本逻辑全球宰制现代社会的新场域和中国的置身性场位;具体是理论敞开的终点,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路径萃取出唯物史观在中国具体化运用及新形态建构的方式;具体是现实与理论的结合点,中国式现代化在科学方法论自觉引领的历史自信中,不断循环敞开具体的交往实践的出场方式。其次,从具体出发,通过辩证逻辑形成科学抽象,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出场方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出场方式的根本差异,明确“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只是发展的一种对立的形式”,也就是明确对立面双方相互缺乏相互差异的历史条件下的出场方式,这就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前提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目的的本质差异。

其二,以场域需要凝炼复杂矛盾体系的科学实践逻辑。逻辑链是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的内在筋骨,中国式现代化以不同于老路、邪路的路径,通过出场路径的多元性、超越性、创新性解决复杂矛盾,以历史主动性呼唤出从抽象到具体的自主创新、守正创新的出场方式。因此,要在问答逻辑中凝聚共识,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外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内在的过去的现代化进程叠加起来的矛盾体系。我们必须增强历史主动,实践辩证的出场方式,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求同存异,做大做优蛋糕后通过共识、协商分好蛋糕;把握差异正义,在中国大地上这代表中国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走向共同富裕,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求同存异、差异正义、共同富裕原则,实践问答逻辑,践行凝聚共识、亲诚惠容交往实践原则,以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差异性同一中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的出场方式。

(四)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形态建构历史自信的反思链

出场逻辑沿着出场语境、路径、方式、形态的反思链不断呈现自身。出场形态在场域的内外联系、路径的具体差异、方式的对立统一中走向差异性同一的复杂矛盾体系的现实具体形态建构。无论是思想实践的形态,还是行动实践的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都体现为历史主动的积极的形态建构,就思想实践形态来说是从对象意识转变为自主意识,从交往实践形态来说是从被动跟进的实践转变为自主创新的实践。出场形态使出场逻辑与历史自信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复杂矛盾体系的两个不同侧面,推动辩证法的物法统一和思史循环。

其一,厘清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环节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人类置身性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差异、对立、矛盾等诸逻辑环节中谋创新、促发展。因而在矛盾的诸环节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能深觉场域灵动,以时代的具体问题分析把握各具体场域;践行主体反思,中国式现代化重视特定场域社会主体的能动性、批判性与创造性;预测事件发生,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切中要害地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而发生出场;实现情感共融,中国式现代化明确资本主义欲望异化的情感根源及其突破力量。

其二,通过矛盾环节链建构反思的问题学。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耕现实大地,推进思想与历史的辩证循环,深刻体现在反思问题学上,使诸资本现代性形而上学步调一致地迈向历史唯物主义;反思的问题学深入社会实践,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共同追求的置身性交往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对老路、邪路和资本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批判进行经验总结。由此才能使现实具体的复杂矛盾体系解决并建立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的循环链。出场逻辑一方面体现了逻辑的生命力,科学进程中的思史循环,另一方面也证明这不是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管理,而是有着科学的逻辑进程和模型,使逻辑链在有环节的反思链中呈现出场链。

(五)中国式现代化出场逻辑创新历史自信的出场链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断创新的科学出场形态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历史自信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形态抽象于现实具体的出场历史,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中呈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历史发展、创新的“出场链”。

其一,创造全新体系的出场链。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形态把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打破教条的陈旧体系束缚,重新思考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类型的分型理论;强国道路的顶层设计,同时也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类型目标模式的理论表达;本质之新的必然性论证,通过形态背后的必然逻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进行科学论证;道路之新的逻辑阐释,从形态到逻辑,完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出场史的出场逻辑的深度阐释;新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出场形态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实施方案;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出场形态从总体性的高度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战略布局。

其二,以发展为本质的出场链。中国式现代化从逻辑高度穿透历史,引领21世纪世界历史前进方向。出场形逻辑一方面基于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源,促进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另一方面基于生产关系发展,通过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以差异性正义原则指向人民福祉的美好未来。出场逻辑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逻辑表达。出场形态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和亲诚惠容中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致力于解决发展瓶颈,解答复杂矛盾体系之问,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三,明确“历史自信”的创新性。“历史自信”的出场链至少包括“历史自信”的理论出场和实践出场两个侧面。首先,关于“历史自信”的理论实践出场,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出场链的关键是:一反思,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史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革命的充满生命力的现代化;二批判,即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出场语境、路径、方式、形态、逻辑的全面批判;三还原,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四重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范式创新中,要求以唯物史观中国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其次,关于“历史自信”的交往实践出场链的关键就要把握:一反思,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在自我反思中实现自我革命;二发展,自我反思的目标是解决不断发展变化的全新矛盾体系,矛盾体系的解决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自我发展;三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面向未来,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以全新的现代化范式建构全新的世界历史。在多链并举和逻辑一致的基础上,“历史自信”是有科学出场逻辑的自信:中国式现代化随着历史发展的必然出场,以自身的不断创新出场坚定历史自信,创造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总之,我们辨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自信的出场逻辑,最终是为了推动对21世纪的时代问题的解答。为此我们要在现实具体的基础上,梳理联系、差异、对立、矛盾、发展的逻辑环节和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文明逻辑和中国逻辑等逻辑形态,把握从现实具体到理论抽象再到现实具体的科学实践形态。我们要通过出场逻辑透视从旧现代性到新现代性的新变化、新趋势,以人民立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新形态,以出场逻辑对矛盾体系的破解坚定历史自信。出场逻辑与历史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不同侧面,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在有科学逻辑的历史自信中不断推动建构世界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对以往现代化模式不断进行历史超越的出场逻辑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又是经历史证明是科学的。让我们因科学出场逻辑而充满历史自信!

原文刊发于《学术界》2025年第3期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40350.html

(0)
rmltwz的头像rmltwz
上一篇 2025年4月8日 下午6:46
下一篇 2025年4月8日 下午6:50

相关推荐

  • 陈旭辉:论作为社会地位的人之尊严——一种自下而上的路径

      内容提要:人的尊严是当代道德哲学、政治学、法学中的核心概念。爱廷森所提出的“社会地位论”认为人的尊严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它关注的是作为人最基本的平等社会地位,指向的是他人的羞辱或贬低行为,这既包括消极地禁止这类伤害,又包括积极地帮助人们免受这类伤害。不同于传统尊严理论的论证思路,社会地位论从尊严的社会实践出发,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尊严论证路径,避免陷入尊严概…

    2025年3月21日
    5900
  • 律师会访京第4日行程,拜访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获八局副局长余向军接见

    律师会早前访京,在前日(3日)继续第4日行程,会长汤文龙律师率领理事会成员拜访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由八局副局长余向军接见。 在4月3日上午,会长汤文龙、副会长余国坚、副会长黄巧欣、上届会长陈泽铭、理事郑程以及理事赵彤一同介绍了律师会作为独立的自我监管团体的角色与香港法律界的最新情况,例如成立了普通法中心,并总结了过去一年律师会的工作。理…

    2025年4月5日
    4400
  • 拉爵是否后悔今夏没有解雇滕哈格,曼联的困境恰恰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沉沦再现,高价引援成笑柄

    曼联的经历似乎验证了一句老话的反面:的确有人会在同一处跌倒两次。滕哈格虽率队夺得足总杯,但这胜利的光环并未持久,曼联高层的迟疑让俱乐部陷入了更深的泥潭。不同于尼斯,曼联的规模和环境让滕哈格的战术复制变得复杂,而他本人对媒体的不当回应也加剧了问题。 回想2021年的欧联杯决赛,索尔斯克亚在占据优势下未能及时调整战术,最终在点球大战中败给了埃梅里率领的比利亚雷亚…

    2024年10月4日
    19100
  • 幼儿园组织家长宣誓不给老师甩脸子现在后悔了吗?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幼儿园组织家长宣誓不给老师甩脸子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大家好,今日关于【幼儿园组织家长宣誓不给老师甩脸子】迅速上了的热搜榜,受到全网的关注度非常高。那么幼儿园组织家长宣誓不给老师甩脸子是什么情况呢,现在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具体都是怎么回事吧! 1、9月2日,一幼儿园组织家长宣誓“绝不给老师甩脸子”,园长发视频希望“言行一致”引热议 2…

    2024年9月4日
    28300
  • 苟东锋:赢得生前身后名——儒家名声观念辨正

      内容提要:儒家中人常常给人“汲汲求名”的印象,儒家因此又有“名教”的别称。在儒家影响下,中国文化表现出“重名主义”的倾向。然而,深入考察儒家的名声观念就会发现此中款曲值得辨正与澄清。首先,儒家看待名声的基本立场处于有名与无名之间,主张生生之道应于名名之道中认取。其次,儒家重视人的死后之名,但也并非如庄子批评的那样以身殉名,而是在特定情况下以身殉道;儒家看…

    2025年4月4日
    5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