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出多项措施加速兴建残疾人士院舍,如以豁免地价及楼面宽免,鼓励发展商参与,惟相关计划推出近1年半,暂未收到任何申请。有发展商透露,担心兴建残疾院舍会令楼宇贬值。现时全港有逾1万名残疾人士轮候院舍,部分类别如严重智障宿舍轮候期长达17年,肢体残疾者亦需轮候8至10年,有服务机构指,每年约有600名特殊学校毕业生面临服务断层,盼政府设立残疾人士数据库作长远规划;有家长则期望各界改善现有院舍偏远的问题,并加强社区支援网络,让残疾子女能真正融入社区生活。
▲政府为发展商提供诱因,鼓励在新私人发展物业内兴建残疾人士院舍,惟计划推出近1年半,暂未收到任何申请。
“鼓励在新私人发展物业内兴建残疾人士院舍计划”(下称“鼓励计划”)自2023年12月推出,为私人发展商提供豁免地价和宽免楼面面积等诱因,鼓励其在新私人发展物业内兴建残疾人士院舍,惟据了解,该计划暂未收到任何申请。社会福利署指,私人发展商是否参加计划,或会考虑地产市场情况、商业原因和其他相关因素。署方会继续推广计划,并检视实施情况。
▲残疾人士院舍向来供不应求。
“不想救护车常出入屋苑”
根据资料,相类近的“在新私人发展物业内提供安老院舍院址计划”在2003年8月推出,截至2023年6月,地政总署仅接获8宗申请,当中只有2个项目落成,当中花了13年及10年时间;社署2年前推出为期3年的“优化鼓励计划”,至今再多接获10宗申请。
相关人士透露,发展商担心兴建安老院舍及残疾人士院舍会影响楼宇形象和价值,“不想救护车常在屋苑出入,需在设计上花功夫,安排另一个出入口分开住户。”他续说,计划是自愿性质,发展商“怕麻烦”,又担心影响利益,“倒不如不申请。”另有商界人士坦言,若要从安老院和残疾院舍二选一,更偏向兴建前者,“相信愿意建残疾院舍的都是‘捱义气’。”
有议员指,豁免地价和宽免楼面面积对商家的诱因不足,有关部门应设法提速提效。立法会议员谢伟铨认为,上述政策未有透彻考虑私人市场的需要,“当中审批时间太长,就算有心做都却步。”他认为,部分发展商有社会责任,但面对区内人士反对也力不从心,“政府将个‘波’(兴建福利设施的责任)推给发展商,都要想办法一起处理反对声音,而不是要参与者自行解决。”
香港伤残青年协会亦言,发展商不是提供社会服务的专家,完成工程后需要物色有关机构,确保院舍可持续营运,存有难度,“这并非发展商优先考虑的事项。”该会直言,提高社区人士接受度才是兴建残疾人士院舍的重点。
▲去年底,劳福局局长孙玉菡(前排置中)探访残疾人士。
重点提高社区人士接受度
2020年,全港共有逾53.4万名残疾人士(不包括智障人士),残疾人士院舍向来供不应求;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港共有10364名残疾人士正轮候不同类型的院舍,包括严重智障人士宿舍、辅助宿舍、长期护理院及轻度智障儿童之家等。
其中男士轮候东九龙的严重智障人士宿舍的时间最长,其最快获编配个案的申请日期为2007年10月,即已轮候17年6个月;撇除优先编配,部分服务轮候名单已“清零”,包括元朗及屯门区的严重肢体伤残人士宿舍(男性)和严重残疾人士护理院。
▲残疾人士轮候服务情况
香港伤残青年协会指,现时肢体残疾人士轮候院舍,大多需时8至10年,很多就读特殊学校的学生,早在升中就申请轮候,盼毕业时由学校无缝衔接到院舍。该会理事在毕业前两年申请轮候院舍,至12年后才获成功编配,“当时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正在轮候院舍。”
当残疾人士离开校园,便要寻求宿舍或日间训练中心等服务。香港心理衞生会总干事程志刚指,特殊学校有全方位的照顾,除了为残疾人士提供自理、社交及生活技能训练,宿舍有吊架等设备,亦有员工协助扶抱及喂食,并有言语治疗、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服务。他说,全港每年约有600名特殊学校学生毕业离校,等同一下子失去上述照顾及服务,“智障人士要持续接受训练,不然会快速倒退及忘记所学技能。”
程续说,在轮候院舍期间,照顾工作便转由家人及其照顾者处理,而许多家居环境狭窄,不适合照顾残疾人士,“全部人都有逼切需要。”他坦言,不少会员轮候10年仍未获安排宿位,部分人选择入住私营院舍或聘用佣工,但后者只能作简单照顾,难与智障人士沟通及训练。
倡设残疾人士数据库作规划
程志刚提出,政府应收集残疾人士的数据,如学童离校后有否足够家居支援,了解残疾人士的需要,才可预计所需宿位数量。他认为,即使解决到现时需要,供不应求的情况或在10年后重现,故要设立数据库作长远规划。
严重智障人士家长协会主席黎沛薇说,长远也要解决残疾人士院舍位于遍远地区的问题。她举例,位于屯门的小榄综合康复服务大楼今年初正式启用,分别提供200个护理院及400个宿舍宿位,惟家长需在兆康站坐接驳车,车程约15至20分钟,“探望子女要山长水远。”她强调,很多家长希望子女能融入社区居住,盼社区加强支援,让残疾人士及照顾者真正受惠。
▲社福界立法会议员狄志远认为,政府要有决心缩短残疾人士轮候相关设施的时间。
社福界立法会议员狄志远认为,未来数年公营房屋供应持续增加,现时房委会及房协须在合适的新建公营房屋项目内,预留约5%总楼面面积作福利用途,已能做到许多规划及计划,或不用再靠私人土地兴建残疾人士院舍,惟政府过去未有足够决心,也欠政策指标,“有位就做少少,有钱又做少少,没有全景计划及目标。”
他期望,政府借镜取缔劏房及缩短轮候公屋时间的一系列措施,制订“5年计划”,缩短残疾人士轮候相关设施的时间,“有决心就能做到。”
获派小榄护理院 学童无奈停学接受宿位
有家长未能拿捏轮候宿位的时间,部分残障学童需在学业及住舍照顾之间作取捨。
严重智障人士家长协会主席黎沛薇指,严重智障人士可申请“严重智障人士宿舍”或“严重残疾人士护理院”,后者流转率较高、轮候人数较少,自小榄综合康复服务大楼落成,轮候队伍开始“清零”,惟有在学的残障学童尚未毕业便成功派往小榄。
▲小榄综合康复服务大楼于2023年12月起分阶段投入服务。
黎说,社署推出冻结机制,惟仍有家长担心拒绝宿位的影响,选择让子女停学。她指,有学校提出让该批学生继续上学,并提供接驳交通,却遭有关部门婉拒,指学生不可享“双重福利”,“若规划更完善,学生或不用失去上学的机会。”
社福界立法会议员狄志远说,家长未能把握政府的发展方向,故药石乱投,同时形成“假需要”。他指,院舍预计轮候时间不清晰,增加照顾者的心理压力,盼政府能有中长期规划,让市民不用到处“频扑”。
▲有智障人士家长希望子女能融入社区居住。
坊间暂托服务有限 照顾者难有喘息空间
部分残疾人士需要全天候照顾,惟轮候院舍需时,坊间暂托服务亦有限,社福界盼政府完善社区服务。
劳工及福利局康复谘询委员会委员、“乐延协进社”外务副主席苏永通指,部分肢体残障人士长期卧床,需每2至4小时翻身以防压疮,甚至协助排痰避免肺炎。他指,若照顾者有事处理,或需把残疾人士送到非政府组织作日间暂托,惟适合严重肢体伤残人士的院舍不多,且只有少量宿位,难以预约;日间暂托普遍服务至下午6时或7时,照顾者需另聘晚间照顾员。
苏续指,部分肢体伤残院舍跟智障人士院舍混合管理,或引发冲突。他曾听闻,有轮椅使用者暂住混合院舍时,有智障人士玩弄其轮椅,甚至在上面小解,使他不敢再度申请。他明白资源有限,仍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网络,甚或提供津贴,补助有需要人士入住私营院舍,让残疾人士获适切照顾,照顾者也能喘息。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4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