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是全球趋势,当中被视为最清洁能源的氢能备受重视,去年公布的《香港氢能发展策略》定下方针,明日环境及生态局将就修订气体条例向立法会提交议案,立法规管氢气进口、生产、储存及运送。有环团指,香港在氢能发展上刚刚起步,建议向内地吸取经验,并借助大湾区融合,建造中港输氢网络;工程界亦探讨引入固态储氢或核能产氢的可行性。学者预期未来科技进步,有望降低制氢成本,盼当局把握这次能源转型的机遇,建造绿色香港。
▲实现碳中和是全球趋势,由风力或太阳能生产的绿氢,被视为最清洁的能源。
去年6月,环境局公布《香港氢能发展策略》,藉推动“完善法规”、“制订标准”、“配合市场”及“审慎推进”4大策略,协助香港突破法规标准、技术发展及应用,以及人才培训等瓶颈,以发展生产及应用氢能的技术。氢能是近年冒起的新兴可持续能源,优点是高效能及低污染,近30个国家已制订氢能策略。现时一般按生产方法,分灰氢、蓝氢及绿氢(见附表),当中由太阳能等再生能源产生的绿氢,更是零碳排放的洁净能源。
香港在氢能发展上起步较迟,政府于2022年成立涵盖政策局及部门的氢能源跨部门工作小组,为推动氢能发展拆墙松绑,至上月共批出18项氢能源试验项目,包括首辆氢能巴士试验计划及于元朗兴建首个公众加氢站。近年多份《施政报告》都提及发展氢能,去年提及新能源运输基金预留款项,推出氢燃料电池重型车辆资助试验计划;港府上月举办“国际氢能发展论坛2025”,反映对氢能的重视。
▲上月,香港举办“国际氢能发展论坛2025”环境局局长谢展寰出席并致辞。
大湾区融合构建输氢系统对接
据《香港氢能发展策略》,港府将于今年上半年提交修订法例建议,为规管氢能生产、储存、运送等制订法规。香港工程师学会燃气及能源分部主席陈迺坚寄望,尽快落实及通过相关法例修订,有助解决氢能进口、储存、运送的问题。
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洪蔼诚亦认同制订法例的重要性,指香港刚推动氢能发展,而内地氢能产量及用量领先全球,早就制氢、运氢及储氢各方面订立完善法规,建议当局参考内地法规,再按香港情况修改,有助加快修例。近年内地视推动氢能为国策,《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便定下发展路线图及供应策略,当中如深圳及佛山等湾区城市都设良好的供氢网络,他建议香港跟上述城市合作,构建输氢系统对接,以确保稳定供应。
陈迺坚亦关注,氢能运送及储存的问题。他解释,无论氢气由海外经船只运来香港,或经货车从内地输港,均涉及在香港运送的重要环节,背后牵涉气体及运送安全等问题,尽早修订法例,有助解决障碍。去年工程师学会曾到西安交通大学交流,了解该校自行研发的固态储氢技术。他续称,该技术是将气态的氢转化为固态,并以钠钙铝合金制成的金属瓶储运,突破传统氢气储运方式低效率、高风险及高成本的问题。
另一名工程师Tony指,由氢能源跨部门工作小组批出的其中一个项目,是在屯门望后石已修复的堆填区,利用太阳能发电,将成为香港首个自行制造绿氢的试验计划,最快今年下半年兴建。他关注,未来是否可以引入固态储氢技术,协助输送投产的绿氢,确保安全。
倡区域合作 研制氢可行性
Tony续称,当局计划初步在各试验项目中优先使用灰氢,待市场成熟后再过渡至蓝氢和绿氢,惟暂无具体时间表;当局亦会从内地,特别是广东省进口氢气,但同时亦探讨在香港制氢的可行性。资料显示,正进行氢能巴士试验计划的城巴,现时有向东莞的制氢科企购买氢气,每日获对方供应氢气。
有核电学者则建议当局研究与内地进行区域合作,如引入山东新建的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以接近摄氏1000度的热化学水分解制氢,认为较传统电解水制氢更有效,“既然有了氢能发展蓝图,是时候探讨如何利用新技术生产绿氢。”
洪蔼诚则指,香港缺乏土地和海面,较难长时间获风能和太阳能制造绿氢。对有建议利用核能产氢,他指即使由核能生产的氢能属绿氢,但处理核废料及核废水具有风险,亦不宜推广。
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梁耀彰亦指,现时香港制造的氢能主要是煤气公司供应,因为煤气中有一半成分为氢气,煤气公司抽出氢气,再接驳煤气管网便可供应客户,但相关氢能成本高昂,且属有碳排放的灰氢,影响减碳功效。另外,煤气公司亦于堆填区收集沼气,然后转化为绿氢,但都属小规模项目,成本亦较高。
优先使用灰氢 长远向绿氢进发
梁指,绿氢成本昂贵,在长远发展氢能上要多条腿走路,虽预期未来绿氢可能因科技改良而下调售价,但香港仍应研究自行生产绿氢,并同时从内地输入氢气,保障供氢量。
Tony亦指,建造制氢厂需要大片土地,认为当局应在北都等新发展区,大力推动香港制氢、储氢及供氢的试点,了解当中营运的困难,作为日后于香港推行氢能发展的蓝本。
环境及生态局指,本月初政府已就《2025年气体安全(修订)条例草案》刊宪,为进口、生产、储存、运送、供应及使用氢能,建立规管架构,相关《条例草案》将于明(16日)提交立法会进行首读和二读。另按照《香港氢能发展策略》,政府将在2027年或之前拟备适用于香港的氢能标准认证模式,以推动绿氢或低碳氢能在香港的长远发展。
此外,去年8月机电工程署已聘请顾问研究工作,全面检视国际和内地现行及计划中的绿氢认证做法,以建立适合香港情况的绿氢认证框架,相关研究将于今年第三季完成。
在长远发展氢能上要多条腿走路,虽预期未来绿氢可能因科技改良而下调售价,但香港仍应研究自行生产绿氢。
氢能巴士获准行驶隧道标志里程碑
▲食环署正为3辆氢能洗街车进行测试。
氢能进入社区的其中一个重要切入点是绿色运输,去年香港首辆双层氢能巴士获准行驶隧道,标志香港氢能发展的里程碑。元朗的香港首个公众加氢站亦投入服务,现阶段主要为食环署的3辆氢能洗街车提供加氢服务。
▲去年7月,全港首辆氢能巴士成功进入行车隧道。
香港首个公众加氢站投入服务
城巴于2022年引入香港首辆氢能巴士,经过不载客测试,于2023年11月获发牌照,并于去年2月起于九龙区接载乘客。然而,由于氢气被列为危险品,故氢能巴士当时被禁止进入行车隧道。至去年3月,氢能源跨部门工作小组审视安全性后,批准氢能巴士行走隧道,促成同年7月中,该辆氢能巴士行走来往华富 及沙田的170线,途中行经香港仔隧道、红磡海底隧道及狮子山隧道的3条主要隧道。
据当局公布的“2021年香港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在3470万公吨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中,运输界别占18.7%的第2大排放量。有能源学者估计,氢能巴士于迈向碳中和的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惟现时每辆氢能巴士售价近800万元,较同厂电动巴士贵40%,且加注的是会产生碳排放的“灰氢”,减碳功效未如理想。不过,他预期日后随巴士技术改进、需求上升,可望下调售价,加上配合使用绿氢,环保效益将大幅提升。
▲位于元朗凹头的全港首个公众加氢站现已投入营运。
此外,元朗凹头的香港首个公众加氢站已投入营运,现阶段主要为服务食环署的3辆试验氢能洗街车,每日供氢量可达1吨,未来将扩展至供其他氢能商用车及私家车使用。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4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