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有诊所医生被指“滥开安眠药”,有患者近日在社交平台指控,称向该诊所医生求诊多年,后转向其他医生求诊,惊觉不知情下曾服用安眠药。多名患者反映指,无论感冒、喉咙痛或肠胃问题,该医生均诊断为“骨火重、睡眠差”,并处方安眠药。《星岛》暗访发现,医生仅靠把脉和按压颈部,便断言患者“睡眠差”,声言“会开帮助睡眠的药”,但并未告知处方安眠药,药袋上仅有英文药名。就有关事件,该诊所声称,“经审慎考虑及沟通后处方”,又指“不会对不实报道作回应”;有药剂师及团体质疑,相关药物有成瘾风险,医生有责任告知病人,以保障患者权益。
▲元朗有诊所医生被指“滥开安眠药”,不论感冒或肠胃问题,均诊断为“睡眠差”。
元朗一间医务中心的医生被质疑“未告知病人”及“轻症”开安眠药。事件源于有患者上月底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初中起向一位医生求诊,有次因感冒未愈,携药袋询问其他医生,被问及“为何感冒要开安眠药给你?”,始发现“原来自己服食安眠药多年”,“只是相信医生,就食了很多安眠药,真的很生气。”
该患者指,虽已服完中学时期的药物,但其家人也曾因感冒或喉咙痛向该医生求诊,被开具安眠药“ZOMNI TAB 7.5MG”,并附上药袋照片为证。帖文引起讨论,另有患者指,2023年因感冒求诊,被处方另一种安眠药“Zolpidem(唑吡呾)”。
▲多名患者反映该医生存在固定诊症及处方模式,均处方安眠药。 Threads留言截图
有人服药后反应不良昏睡1日
同类的指控层出不穷,多名患者反映该医生存在固定诊症及处方模式,无论因感冒、喉咙痛、胃炎、肠胃炎求医,均被诊断“骨火重、睡眠差”,被开同款安眠药。更让人忧虑的是,有家长揭露,女儿就诊后首次服药由下午5时昏睡到次日,最后一次服药更感头晕、脚步虚浮,其女儿形容像“吸毒”的反应。她指,子女同求诊,唯独女儿被开具“Zolpidem”。
就事件涉及的药物,药剂连线药剂师Brian指,“ZOMNI”的化学成分为“Zopiclone(佐匹克隆)”,与“Zolpidem”同属“非苯二氮䓬类安眠药”,为常见的医生处方药物,药理机制是帮助“冷静”神经系统,助患者入眠,通常供因家庭矛盾、时差调整等影响日常生活的短期失眠患者使用,“一般建议先改善睡眠习惯,无效才考虑短期用药数天至两周。”他指,常见副作用包括睡醒仍感疲倦、多梦,少数人会出现梦游,“长期服用有依赖风险。”
他坦言,伤风感冒多为小病,通常通过休息与对症药物,如通鼻药、止咳药等已可缓解,“如只处理伤风感冒,不适合用安眠药,因为副作用远多于益处。”
▲该医生被质疑“未告知病人下”及“轻症”开安眠药。
记者两次放蛇被指“骨火重”
为调查医生的诊断方法,记者先后以“经期不调”及“伤风感冒”为由到该元朗诊所就诊,均由该医生接诊。首次会诊时,医生询问月经状况,并问及有否饮用咖啡或奶茶的习惯,记者予以否认。随后医生为记者把脉,按压其腹部称“有胃气”,再按压记者后颈部位断言,“按这些位置你一定很痛,因为你睡得不好。”
医生诊断记者“骨火重”,称会开药“松骨火、补胃”,又指记者“瞓得差,瞓下醒下”,“会开药让你瞓觉瞓番好啲!”。取药时,诊所助理仅说明“Zolpidem”能帮助“睡好些”,需睡前服,药袋上仅标注英文药名,并注明“睡前服”,全程未提“安眠药”一词。
▲该医生诊症“中西合璧”,把脉及按压颈部后称记者“骨火重”。
数日后,另一记者报称伤风感冒求医,医生把脉后称记者“骨火盛,睡眠差,不是睡不够,是总觉得睡不好”,询问记者有否饮用奶茶咖啡习惯,并按后颈询问痛感,随后进行听诊等常规检查流程,最后问起有否胃部不适。开药前,医生提醒“有药食完可能会眼瞓”,“会确保你好瞓,瞓醒一觉就精神”,过程中未说明药物名称或性质,仅建议症状好转后停服。
所开的5款处方药中,抗敏感药的药袋标上“收鼻水,抗敏感”字句,消炎药则手写注明“消炎”,惟“ZOMNI TAB 7.5MG”仅印上英文药名,标注“睡前服,此药可使人昏昏欲睡”,并手写“晚”字,诊所助理亦未有解释其实际性质。
▲《星岛》二次暗访,医生在未有告知下开出安眠药“ZOMNI TAB”。
有精神科医生指,明白市民的担忧,但相信医生经过临床判断后才处方,不能断言该医生“做错”,只是处方的药物较“进取”。另有医生认为,安眠药具有成瘾风险,不宜随便处方,“详细问症,了解病人难以入眠的原因,对症下药或转介其他专业跟进,才是正确做法。”
争取病人权益的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关注病人对医生处方药物的知情权。他提到,现行法例及医生专业守则,要求医生须让病人获得识别药物的信息,亦有责任讲解药效及潜在副作用。他质疑患伤风感冒处方安眠药的必要性,“即使医生评估短期低剂量不足以成瘾,亦应告知病人,病人有拒绝用药的选择权。”
▲诊所助理向记者讲解药物,仅指药物能帮助“睡好些”,未告知是“安眠药”。
有药剂师坦言,医护仅模糊告知是“帮助睡觉的药”,或导致病人低估风险,误以为是普通药物,“有机会忽视可能的副作用,更可能与其他相冲药物混服。”他提到,药袋仅标注英文药名和“睡前服”的指示,或引发后续用药风险,当病人日后遇到同样病情,有机会错误服用,甚至不慎让家人服用。
香港病人政策连线主席林志釉指出,医生处方用药有其专业判断及考量,但医生若未能向病者交代药物性质,当中牵涉病者的知情权及选择权。他提醒,过去曾有西医因没有向病人解说药物的副作用,遭医务委员会裁定违反专业守则。
诊所回应“经审慎考虑及沟通后处方”
就上述疑问,《星岛》两度向涉事医务中心查询,该中心称,“医生是根据病人要求的情况,经审慎考虑和双方沟通后才处方药物”,强调医护都会作出明确指引,以及清楚说明药物效用。对于“感冒处方安眠药”的质疑,该中心仅称“不会对不实报道作回应”,另指医生于元朗执业超过20年,得到街坊支持,未曾就上述药物问题收到查询。
《星岛》要求该中心解释医护未告知处方安眠药,以及药袋没写明“安眠药”一事,该中心称“所有药袋均有药名,写明‘睡前服使人昏昏欲睡’的字眼”,并称有提醒病人是“安睡药”,并在药袋上写“晚”字,提示于晚上服用。该中心续称,网上流传的图片没有写日期,地址亦是4年前的旧址,并指“会对有病人投诉认为指引不清晰作出检讨及改善”。
▲《星岛》首次暗访,医生在未有告知下开出安眠药“Zolpidem”,并无写明“使人昏昏欲睡”的字眼。
香港医学会会董陈以诚医生指,基于掌握的信息不多,难作评论,但市民若对医生处方的药物有任何疑问,应实时向医生查询,以释除疑虑。
孕妇也“中招” 直言精神科都未必开
有孕妇表示,孕期就诊时曾被该医生开具安眠药。有精神科医生指,健康情况下孕妇应避免用药。
3名孕妇反映,孕期就诊时曾被该医生开具安眠药,其中一位女士于怀孕5个月时求医,她指,“当天家人就诊同样被诊断‘睡眠不足才生病及影响康复’,说真的,即使看精神科(医生)也未必会开安眠药。”
▲有孕妇指,怀孕期间被开具安眠药。 Threads留言截图
精神科专科医生包始源认为,难以作出评论,一般会评估孕妇失眠的原因及用药的必要性,“若女士本身服用安眠药期间怀孕,突然停药也可能产生问题。”他指,在健康情况下,孕妇应尽量避免用药,需权衡药物风险,以及失眠对胎儿的影响,“非完全禁用,但存在一定风险。”
有药剂师则指,相关药物或影响胎儿,非舒缓孕妇睡眠问题的首选,“最好避免用安眠药,除非有非常严重的失眠问题,而医生和孕妇也一起衡量过所有风险和好处。”
药剂师倡推“医药分家” 保障市民权益
“Zolpidem(唑吡呾)”是受管制的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substance),药房须严格记录药物流向,医生配药则不设限制。有药剂师指,推行“医药分家”更能保障市民权益。
药剂连线药剂师Brian指,理解部分医生因想尽快帮助病人,处方药性较强的药物,“但伤风感冒为何需要具成瘾风险的安眠药?”他指,作为药剂师,尊重医生处方,“但看见病人拿着不必要的药物来询问,总会想为何(医生)不与病人讲清楚?为何不先教垫高枕头、以盐水洗鼻等简单方法?”
据现行法例,“Zolpidem”属于精神药物,“获授权毒药销售商”须详细记录精神药物进出,备存于“精神药物纪录册”。有不愿具名的药剂师坦言,法例只管制药房,没管医生,“当(药房)每颗药的流向都要追踪,为何开药却无人管?”
香港药学会会长沈明达指,现行一般西医诊所,由医生兼顾诊症和配药,或由诊所助理配药后,交给西医检查及核对再派发,若实行医药分家,由药剂师或经过训练的配药员,按医生处方的药单为病人配药,可望及早审视处方及药物相互作用,并提供用药安全指导,更能保障市民权益。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4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