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中部3月28日发生7.9级大地震,在该国造成超过3700人死亡、5100人受伤。 地震翌日特区派遣51人救援队,到灾区与中国救援队联合搜索生还者,完成任务后4月9日经北京返港。 救援队成员今日(4月22日)举行记者会,简介搜救详情及困难之处。 特区救援队指挥官赵汝珏提到,最难忘是当地一名丈夫在震灾中失去爱人和女儿,救援队虽然知道生还机会渺茫,但最终仍协助掘出遗体,获对方衷心感激,令他感触良多,期望搜救行动能协助他们释怀。
▲左起:医院管理局律敦治及邓肇坚医院部门主管(急症科)萧粤中医生、特区救援队指挥官赵汝珏、保安局政府保安事务主任黄国基、入境事务处入境事务主任王锐靖
赵汝珏表示,接获缅甸当局国际救援请求后,港府迅速完成人员招集、工具及动员准备工作,及至地震翌日晚上抵达仰光国际机场,是第6队抵达缅甸的国际救援队伍。 其后因灾后道路严重损毁,救援队花费19小时车程才由仰光抵达首都奈比都,其后再用了13小时抵达重灾区曼德勒。
抵达后,特区救援队与最先到埗的中国救援队合作救援,整场行动特区救援队共出动61次,涉468人次; 搜索57个地点,总面积达60,850平方米,相当约8至9个标准足球场; 救出一名生还者,及起回2具罹难者遗体; 随队医疗人员义诊两日,35名灾民受惠; 另外,特区政府捐赠20吨物资予当地,救援队离开时亦将食水、蚊帐等3吨剩余物资转赠灾民。
▲当局展示救援队设备。 杨伟亨摄
搜救困难方面,救援队曾面临6次余震,有4次人员要紧急撤离; 而当地蚊患及传染病严重,例如疟疾、登革热等,且遗体气味浓烈,救援队员要佩戴N95口罩行动,体力消耗大; 另外日间气温可以超过40度,夜晚亦超过30度,部份队员行动后患汗癣、湿疹或“香港脚”等,回港后需要求医敷药。
赵汝珏提到,特区与中国救援队位处同一基地,双方建立了联勤联补机制,整场搜救有5次联合行动,共享营地设施及后勤补给。 除此之外,双方亦尝试“联体、联保、联通”安排,确保不同区域清晰分工,以善用人力及资源。
其中救出生还者的联合行动方面,特区救援队有10名人员带同医疗物资参与拯救。 倒塌酒店原高8层,灾后地下至2楼被压塌,生还者所在房间位于2楼,因天花倒塌,最高处不足一米,生还者幸被困于两张床中间走廊,未被天花压中。 联合救援队其后花费数小时,先是透过石屎爆破器,从3楼破开一个1米乘1米的洞,再由救援人员深入房间,将其救出送院。
赵汝珏表示,本港自2023年11月向联合国辖下“国际搜索与救援谘询团”申请“国际中型救援队”认证,预计机构2026年首季派遣评核员来港。 其中,中国应急管理部是本港顾问,曾派员来港交流并协助检视,例如召集机制、智能化管理仓库、前线搜救、后勤及医疗保障等,当局已多次演练,进展良好,对获认证有信心。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43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