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各民族平等权利、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多民族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从宪法中的民族平等原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少数民族自治权利的保障,再到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族团结的深切关怀和坚定决心。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决定,对扎实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工作法治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注入了强劲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支撑和制度安排、机制保障。
一、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固的重要基础
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一个团结稳定的中国,对于抵御国外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指出这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当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时,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至关重要。因此,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将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能够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挑战。
二、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法律支撑
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提出,是对现有法律体系的一次重要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虽已奠定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法律基础,但专门性法律的缺失限制了民族团结进步保障的深度与广度。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制定,将填补这一空白,其作用不仅限于权利的保障和纠纷的解决,更在于其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通过明确民族团结的原则、保障措施及法律责任,为各民族和谐共处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支撑。其法律功能的发挥,可以有效预防和化解民族矛盾,减少矛盾和冲突,增强社会稳定性,进而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民族问题也更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其法律的约束功能,能够起到对网络上民族团结问题的监管和治理,可以对民族分裂思想起到遏制传播和蔓延的作用。这一法律的制定,对于引导网络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让正能量成为网络空间的主导,维护网络空间的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从中华民族共同演进的历史逻辑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根植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之中,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揭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内部各民族之间既保持独特性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共同抵御外侮、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事实。进一步强调了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成员的身份认同,强调各民族之间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紧密联系,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情感纽带和认同基础。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培养和强化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
民族团结进一步强调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平等权利,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共同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将鼓励和支持各民族地区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并参与到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来,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各民族群众都能从改革发展中受益。该法律的实施还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再分配和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确保各民族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的改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还将推动各民族共享我国各民族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共享性和交融性,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的和谐、文化的繁荣、生态的可持续性等。这一法律的制定不仅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细落在实处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牢不可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促进力量。因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制定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它将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
六、结语
展望未来,随着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制定,其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将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与探索。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法律执行与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李志农,女,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在涉藏地区的实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重大项目“云南迪庆的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VMZ006)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2024年第5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略。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4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