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本土历史文化深度游潜力,工联会立法会议员吴秋北就港岛历史文化深度游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发现46%受访者不认识港岛主要的深度游路线或景点; 有61%受访者有兴趣旧区本土文化旅游; 并有近40%人喜欢文学游。 工联会建议政府推出一站式应用完善信息内容、设立高质量旅游培训课程,以及将文学转化为旅游发展资源,将南来文人与本土文学IP转化。
吴秋北议员办事处于去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向431位热衷历史文化深度游的内地旅客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在民政署网页“香港自游乐在18区”中,抽一些港岛历史文化景点,包括中西区文物径、香港抗战海防博物馆等,让旅客选择是否曾听闻,发现有46.17%受访者表示都不知道,当中有34.11%受访者认识中西区文物径。
最多人对旧区本土文化旅游、古迹游及香港发展历史感兴趣
在感兴趣的历史文化特色游主题中,最多人选择的是旧区本土文化旅游、古迹游及香港发展历史,而最令人意外是有39.44%受访者欢文学游。 调查亦发现,有73%人愿意为地道美食“埋单”、49%人愿意购买冰箱贴等纪念品,有36%人愿意花500元或以下于旅程相关的物品或服务。
吴秋北表示,文学、文人主题的深度游在短期内产生的经济效益或不高,但相信有一定发展潜力,建议优化南区文学径、在相关历史事件发生地附近的公园设置旧照片墙、在赤柱设立“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等。 他又建议康文署结合热门小说和相关的作家合作,共同策划出有创意的主题路线。
被问到受访者愿意花费不高,预料推动深度游可为香港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吴秋北表示,推动深度游的确是为了创造产业,若香港能成为吸引人的地方,很多人来旅游,旅客都会愿意为这个地方去消费,可创造的经济价值好难去估量,“旅游越深度消费就会越多,香港不只是购物天堂,有历史文化底蕴,是吸引之处。”
呼吁活化保育霓虹灯文化
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郭伟强坦言,来港的内地旅客主要看社交媒体了解旅游信息,政府应考虑更好利用媒体及KOL,合作推广更多本地深度游的信息,以提高信息的浏览量和转发量。 他亦称,以往经常推销旅客来港看霓虹灯,但因应安全问题屋宇署或要求部分商户拆除霓虹灯,认为这与香港推广霓虹灯历史相违背,当局应仔细考虑是否应该推动活化及保育,令香港一直以来存在的建筑文化可作相应的保留。
工联会旅游联业委员会副主席林志挺表示,虽然目前有很多景点有二维码供旅客浏览景点相关的历史,但是没有“温度”的介绍,希望当局可将散布香港不同地方的景点重新包装、有故事去推销,并且增加导赏员深入介绍不同的历史及背景,以更有效发展“无处不旅游”的理念。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佐伊科技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shehui/43897.html